第764章 憨人得福(1 / 4)

话说在咱们大明朝年间,有个叫青石镇的地方,镇上住着一个名叫陈二的挑夫。这陈二,年方三十,身板结实,皮肤黝黑,是镇上出了名的老实人。他没田没地,全靠着一副肩膀、一根扁担,帮南来北往的客商挑行李、运货物,挣几个辛苦钱,勉强糊口。

陈二为人,就跟他脚下的青石板路一样,实在、厚道。他从不跟人讨价还价,给多少是多少,遇上穷苦的,有时分文不取也乐意。镇上的人都夸他:“陈二这孩子,心眼儿比泉水还清。”可清泉水换不来白米饭,陈二的日子,依旧是清汤寡水,吃了上顿愁下顿。

这一年,正值科举大考之期,青石镇地处要道,南来北往的赶考书生络绎不绝。这天,陈二在镇口的码头等活儿,看见一位年轻书生正对着几大箱行李发愁。这书生眉清目秀,一身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文质彬彬,却显然没什么力气,看着那沉甸甸的书箱和铺盖卷,直皱眉头。

“这位相公,可是要雇人挑担?”陈二走上前去,憨厚地笑了笑。

书生抬头见是个壮实的汉子,眼中一亮,拱手道:“正是。在下姓李,名文轩,要去京城赶考。敢问这位大哥,可否帮我将这几件行李送到城外三十里的驿站?”

“三十里?好嘞!”陈二二话不说,把扁担往肩上一搭,麻利地将书生的行李捆扎好。他试了试分量,眉头都没皱一下,“李相公,您前面带路,我跟上就是。”

李文轩见他爽快,心中感激,便说:“大哥,这趟路不近,工钱我多付些便是。”

陈二嘿嘿一笑,露出两排白牙:“相公客气了,该多少就多少,咱们做挑夫的,凭力气吃饭,不贪多。”

说罢,两人便上了路。陈二挑着担子,步履稳健,扁担在他肩上上下颤悠,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像一首有节奏的歌。李文轩跟在旁边,起初还担心陈二跟不上,没想到他走得又快又稳,自己这个读书人,反倒有些气喘吁吁。

路上,两人闲聊起来。李文轩得知陈二家境贫寒,孤身一人,全靠挑担为生,心中不禁有些同情。而陈二听李文轩谈论诗词歌赋、治国方略,虽然大半听不懂,但觉得句句在理,心中暗暗佩服:“读书人就是有学问,说的都是咱老百姓不懂的大道理。”

他看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