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小时的时间一闪而逝。
傍晚,当夕阳沉入亚得里亚海的前一刻,丽都岛的海水突然变成了液态的火焰。那些停泊在翡翠湾的帆船正在收起雪白的帆,桅杆在暮色中划出焦糖色的伤痕。
咸涩的海风里浮动着橙花的甜香,露天餐厅的黄铜冰桶开始凝结水珠。侍者穿梭在藤编桌椅间,银质托盘折射出最后一道夕照,那些跳跃的光斑有些像各大广场上飞散的鸽群。沙滩上的遮阳伞正在合拢,伞骨收束时发出类似竖琴的颤音,而更远处,亚得里亚邮轮的汽笛正在溶解成紫色的雾。
灯火次第亮起时,亚得里亚海的深蓝开始吞没最后的琥珀色。
丽都岛在落日余晖下,外墙在暮色中呈现出别样的质感。
杨简领着《聚焦》剧组压轴出场时,得到了现场媒体与影迷们极高的礼遇,影迷们用欢呼声和掌声欢迎着杨简,柳亦妃等人,而媒体则是用他们的长枪短炮记录下这一时刻。
大家都在好奇,红毯上那位年轻的电影大师,超级富豪,在拿下了柏林、戛纳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二的最佳影片大奖以后,这一次能否在威尼斯完成拿遍欧洲三大电影节终极大奖的壮举。
到目前为止,一共有三位导演完成了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全满贯,而且都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
三位获得欧洲三大全满贯的导演分别是法国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以及美国导演罗伯特·奥特曼。
而且早期的时候,电影节允许同一影片参选多个电影节,比如克鲁佐的《恐惧的代价》同时获戛纳和柏林最佳影片奖,但后来三大的规则已拒绝这种操作。
华人导演里面,获得欧洲三大最多的是李桉和张一谋。
李桉4次获奖,包括2次金狮、2次金熊,没有拿到过金棕榈。
张一谋则是3次获奖,包括2次金狮和1次金熊,也没有拿到过金棕榈,未完成全满贯。
而杨简年纪轻轻,就拿到了金熊和金棕榈,还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获大奖的次数虽然不是最多的华人导演,最多的是李桉,可杨简年轻的有些过分,还比李桉多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
一位成熟的导演,起码要到40岁左右,可杨简这个挂逼19岁就拿了金熊,一路在刷新各类大奖导演拿奖的记录。
所以当7月份威尼斯公布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名单的时候,大家就特别好奇,甚至是有些期待杨简能完成全满贯的壮举。
威尼斯电影节的颁奖顺序以简洁高效着称,通常遵循“次要奖项先行,核心大奖压轴”的原则,确保典礼节奏紧凑且高潮迭起。
开始时评委会竹席致辞,本届的评委会竹席是美国导演、编剧、制片人迈克尔·曼,这位监制了《迈阿密风云》并执导了《最后的莫西干人》等多部影片的美国人发表简短开幕词,阐述了评审理念后,很快就进入了今晚的颁奖流程。
最先颁发的是终身成就奖,获得这个奖项的是来自美国的着名导演迈克尔·西米诺,这位导演在1979年凭借《猎鹿人》获得过第5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编剧、最佳导演奖与最佳影片奖。
接下来颁发的是地平线单元与国际影评人周单元获奖影片。
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被来自华夏的《三姊妹》获得,这部电影的导演叫王兵,拍过多部电视剧,不过都是执行导演,比如《狼毒花》、《侦探成旭》等电视剧。
王兵也算是杨简在北电的师哥,不过对方是文学系的,对方也在摄影系进修过。
最佳短片奖被棒棒的《邀请函》获得,最佳处女作奖是来自土耳其的《kuf(old)》,评审团大奖颁给了《探戈之爱》
国际影评人周单元唯一的一个奖项颁给了阿里·阿伊丁的《M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