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求月票)(5 / 6)

,争取让这篇论文早点登上《科学》!]

    薛昊的这条弹幕,并没有淹没在人群里。

    因为写的字数太长,而顶级研究杂志《科学》太过出名,反而第一时间就被网友注意到了。

    [又来一个写论文的大佬?]

    [锦梨的直播间总是含佬量过高…]

    [笑死,《科学》都说出来了,这是哪个小丑在装逼啊,你懂《科学》的含金量吗?

    上一个诺贝尔奖的候选者,他的论文就登上了《科学》,装逼不是不行,太过夸张就显得无知了吧?]

    网友都当个乐子来看,但只有薛昊知道,他们的这个研究,的确有可能会登上《科学》。

    一片明亮的实验室里。

    每一个研究员都在忙碌工作着,做一系列的数据分析。

    有个研究员激动地喊道:“结果出来了!”

    “在对ipRGC敏感的蓝光照耀下,人的血糖耐受性显著下降。

    而在对ipRGC不敏感的红光,血糖耐受性并不活跃,没有反应。

    同时,在压抑棕色脂肪组织活性的热中性温度中,结果显示光不再压抑血糖耐受。”

    研究人员激动地说道:“薛组长,你的研究方向是对的,光可以降低人的血糖耐受性,光也被人的ipRGC感知光线,并且通过影响人的棕色脂肪组织的活性所介导!”

    薛昊急切地看着报告,止不住地点头。

    这个实验的意义还是很大的。

    首先,在户外环境中,太阳光可以为动物提供大量的热辐射,能满足部分的体温维持需求。

    而在动物进入洞穴或树荫等诸多太阳光辐照显著降低的环境中时,机体就需要迅速响应这种辐照,减少带来的热量输入损失。

    在这其中的通路,就是“眼-脑-棕色脂肪”,用以减低脂肪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产热。

    也就是说,在光辐照减少的时候,棕色脂肪不再被光压抑,快速代谢血糖来维持体温稳态。

    同时,冷暖光也许并非单纯心理作用,可能存在生理基础。

    日常生活中,短波光环境(蓝)让人感觉到凉爽,而长波光环境(红)让人觉得温暖,这可能是生理机制带来的影响。

    另外,也是人们迫切需要重视的一点。

    ——工业化时代带来的代谢疾病,人造光源会增加机体代谢负担!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