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书中主角的上限,翟达不会让他达到原型吴越的程度,太离谱了。
所以事实往往比更夸张。
而里面每一起拐卖案件,都取材于“洋洋爸爸”所在的寻亲会,来自于真实的一个个破碎的家庭。
书的结尾,翟达会将他们的联系方式公布,这是多次与他们探讨后决定的。
显然这会给每个家庭带来巨大变化,但他们愿意抓住任何一丝微小的机会。
与孩子的回归相比,个人信息被主动曝光可能引来的骚扰,不过是蚊虫叮咬。
而他们每天都在经历附骨之疽。
另外一个问题,在翟达和娄恩沟通过新书动笔问题后,翟达心里有所明悟。
由于起意写这本书,是因为受到现实触动,但中间隔了一个重大事项,那就是“鸿图OS发布会”。
虽然鸿图距离一统天下还有很远的距离,但得益于发布会的巨大成功,翟达在世人眼中已经是一个典型的成功人士,比之前更成功!
大家无从计算翟达的资产,但直观感受上,翟达是“商界顶流”、“科技新贵”。
这使得一个揭露社会问题的作品,带来的感官也会改变,可能会被恶意解读。
所以,翟达准备将作品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支持全国的类“寻亲会”组织,另外三分之一,用于直接奖励全国范围内,举报拐卖、丐帮罪行的见义勇为行为。
他不需要去验证或追踪,只需要关注新闻,看看警察取得了哪些成果,再反向联系过去表达愿意奖励举报人即可。
最后三分之一,才是自己安心落袋小金库。
这可能是他和许多“作家”的不同吧。
当他不得不揭露一个问题时,他会同步试图解决问题,哪怕只是一小部分。
翟达除了不愿意做一个只对着臭水沟给特写,而自己食利的文艺人
更不想做一个明明吃到了社会红利,却依旧骂天骂地的人。
拐卖和丐帮在当前时代确实存在,但如果要以此为书,“做点什么”和“写点什么”同样重要。
可以不做,那就同样别写。
写了,作为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就做点什么。
“知行合一”他做不到,“表里如一”还是可以争取一下的。
几天的闭关写作中,新书进度飞快,翟达不会有卡文的情况,实在摸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