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我们都很高兴(2 / 5)

人和印度人更有劲儿一些。”

    “为啥?”

    “味儿大,和嗅盐一样。”

    作为全运会亚军,亚洲拳王(同时有多个不同量级,且更替很快),范俊伟现在已经可以称之为“体育明星”了,当然还没有达到统治力的级别,商业化程度也不高。

    翟达隐隐感觉陆泽涛今日出现,并非完全凑巧,很可能是从李惠芬那边得到了消息临时来的。

    但他不会去问,也并不奇怪。

    要说陆泽涛对他投资东阳毫不在意,他是不相信的。

    在翟达的设想里,陆泽涛也是回东阳“人和”的第三个关键人物。

    而且需求会比较具体。

    以前他不确定,也并不在意,不过对东阳了如指掌的沈睿老师很明确的说了:陆家夫妇是东阳的首富。

    而且如果从陆思文那位修县志的爷爷再往上算,因为曾经是“文化人”,也称得上东阳一个“小望族”。

    不过新时代也不看这个,又不是“钱氏”这种于社稷有功的擎天巨柱,二十一世纪了,望不望的全看有没有钱,有钱就旺旺的。

    而陆泽涛恰巧很有钱,至少在东阳这小池塘里是魁首,而且做的生意比较特殊。

    之前说过,东阳仅有的两个“高级产业”,就是纺织化工和金属冶炼,而前者就是陆家的占据了大头。

    故事还挺有趣。

    老帅哥和妻子钱雅蓉高中时认识的,文艺青年捕获了无知少女,陆泽涛家里有文化但没什么钱,钱雅蓉家里有小点钱但没文化,崇拜文艺青年,属于是插头遇到插座,蹦出了无数火花。

    钱雅蓉父亲经营小化工厂,不到五十岁人走了,厂子无法维持,在金陵追求文艺梦的陆泽涛被迫回来,和老婆两个人开始做生意,两人各自都是不差,夫妻联手倒是抢救厂子成功,还越做越大。

    当然两个都不是技术型人才,是以做生意的角度在经营,以订单驱动,有需求就接单,单多了就扩产,水多加面,面多加水。

    恰逢整个散装北纺织业增长快速,化工厂就改为以“纺织化料”为主,也就是涤纶一类的,再后来横向发展出了一些石油炼化能力,依托港口远销各地。

    这就是陆家的发家史,也是无数散装省人“先富之路”的翻版。

    起于一些机缘与胆识、赶上了时代发展的东风、主要以实业为主,但缺乏核心技术。

    也正是因为厂子就扎在这里,夫妻俩挣到钱了也得栓在东阳,这行业想搬迁,资产和卖了废铁重购差不了太多,且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欢迎化工。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