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去巴黎车展的团队,在欧洲巡游式的直到六月才回来,带回了23000辆的订单,和几十家有意愿合作的当地销售商...並且订单数量还在缓缓增加。
你猜翟达为什么不笑
原本他未必需要一个工厂的,现在他真的需要了。
好在因为土地使用的自由性,汽车生產基地哪怕只是一期,面积也不算太小,位於科技未来城两大產业集群之一的“机械工业园”中,理论產能20万辆/年。
这里距离“电机工厂”、“无人机工厂”只有几百米,不过为了管理还是有围墙隔挡,翟达隨同建设部,巡视了一圈主体建筑。
与“半导体工业园”相比,“机械工业园”显然更粗獷一些,尤其是此时尚未填充设备,看上去空空荡荡的。
建设部负责人陆涛,带著翟达游走在一个个空旷的巨大空间中,口中说道:“翟总,我看到设备填充有两套不同的方案”
翟达调整了一下安全帽:“主要是想等压铸机,那边告诉我这个月就能有结论。”
“如果用一体化压铸,產能和成本都更优秀些。”
目前市面上的压铸机最大才4000吨,来自德国,而至少要6000吨以上,才能压铸“后底板”,8000吨以上才能压铸“前舱”或“全底板”。
许多人觉得“一体化压铸”是整个车框架一次成型,实则还是会分成数个不同“大块”。
將车辆框架集成为3-6个大块,已经是质的飞跃了,因为原本需要400个以上零件,6000个焊接点。
另外一个很反直觉的点,那就是採用一体化压铸后,对“自动化”的需求反而降低了,因为没那么多部件需要机械臂焊接了,进一步减少了设备投入。
仅仅在白车身环节,效率提升十倍不止,全流程效率增加50%不是问题。
之前说的20万年產量是传统工艺下的预估,实际上採用一体化压铸方案,年產量至少30万辆。
至於“不利於维修”这种问题,在翟达看来无非是“成本”和“理念”找平衡点罢了,他还没能力逼迫別人只买自己的车,是消费者自己在挑选產品。
况且,真到了会损害车身骨架的严重事故...那还是硬一点好。
活著,才能考虑维修的问题..
低烈度事故大家都一样,修修皮毛算了,真硬碰硬、撞大运了..:
被压成易拉罐的铁皮车主,根本没考虑维修的资格。
事实证明,他翟老爷还是心善,卖给老欧洲的车,居然还考虑了一下安全问题..:
没给欧洲老爷们环保到底,上能省去火化费用的隱藏式门把手。
负责压铸机攻坚研发,捡起了许学军半途成果的,正是老许的不记名弟子“赖磊”
也是许学军钦点的人。
他带著十几个工程师在捉摸,这种偏“机械”领域的技术,倒不容易被“专利”困住,但依旧有难度。
但研究院也有研究院的无可比擬的优势,但凡工业大功率用电,碳化硅总有能发力的地方、自研的碳化硅电机也是。
不就是要力道大,温度高么!大力出奇蹟!
电力,让我看看你的极限!加加加!
实际上目前统治全球“压铸机”市场的那些海外企业,也都在积极尝试运用“碳化硅模块”来提升性能,都是客户。
但他们不可能比研究院快。
陆涛压根没听说过“赖磊”的名字,略微有些担忧:“这个部分难么需不需要『π』的成员支援”
翟达转头笑了笑:“『π』成员每个都是天才,而且研究院里机械相关领域的不止一个,比如齐林,比如我,甚至无人机那边还有一个代號『涡扇”的成员,来自西工大,不知道你在迷雾酒馆见过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