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更是喜出望外,她朝思暮想的诰命尊荣已近在眼前。
因此,这些日子王熙凤做事的劲头很高,在老太太面前已愈发孝顺殷勤。
贾母说道:「甄家二姑娘是个好的,虽说做了王妃,该有的礼数是一点都不少,且这次贾甄两家差一点就做出亲家。」
王熙凤笑道:「老太太说的是,金陵甄家的甄二姑娘和甄三姑娘,果然都是极好的。
就说那甄三姑娘,虽和三弟的亲事没成,可是大老爷的丧事,三姑娘几番派人致悼,可算是有心了,她和三弟没做成夫妻也是可惜了。」
这时鸳鸯过来回话,说道:「老太太,刚才三爷身边的晴雯过来传话,说三爷刚得了宫中上皇口谕。
让三爷明天一同护送太妃灵柩入陵,到时三爷要和老太太丶太太一同出门。」
贾政听了脸有喜色,说道:「老太太,这次护送老太妃灵柩安寝,需要四品以上官员资格,琮哥儿如今才是五品正官,就能有此殊荣。
他这次虽因父丧而被夺情赐婚,但是太上皇对他的看重,却是半分不减,琮哥儿能这般得父子君王看重,实在是皇恩厚重。
原本明年春闱琮哥儿只要下场,必定就能得进士出身,但他因父丧,只怕要被夺情科举,颇为可惜。
不然的话,明年荣国贾家就有正经举业出身的弟子,琮哥儿的仕途也不会再局限于五品。」
贾母听了这话心情复杂,每次老太太听到贾琮出彩的事,从情理上说也是高兴的,毕竟是自己的亲孙子。
只是在出风头这事上,贾琮未免有些太过了,总让老太太心中生出莫名的压力。
归根到底,是贾母愈发意识到自己这几个孙子,彼此差距实在太远。
贾琏宝玉等嫡子还是一事无成,但贾琮一介庶子却封爵做官丶名动天下。
在大宅门中也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子弟之间如此天差地别,难免会有乾坤失衡丶肘腋生变的隐患。
当初贾琮在辽东立下战功,宗人府不知发哪门子神经,派人到贾府提改立世子之议,便是这样的预兆明证。
……
贾母皱眉对贾政说道:「当初你老爷临终遗本,让上皇恩典赐了你官职,从此你也就落下心病,半辈子对举业二字,念念不忘。
你的珠儿是个读书的材料,倒也罢了,可是我的宝玉,也是被你天天逼着念书,搞得见了你这老子,胆子先破一半,就像是避猫鼠似的。
如今你又把举业的事情,都寄望在琮哥儿身上。
我们这样的家门,儿孙子弟守住祖宗传下的勋位和家业,才是一等一重要,其馀何必如此强求。
那小子十四岁就已封爵,又挣下这麽一份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