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章 笔墨问沧桑(2 / 7)

sp;   ……

    关于首场首题的紧要性,每个应试举子自然都懂得,人人都不敢掉以轻心,为了挖掘奇思,得以破题立新。

    有人绞尽脑汁,苦思冥想,迟迟不能下笔。

    有人触类旁通,若有所悟,兴冲挥笔拟句。

    贾琮并没有急于下笔,因为对他来说,应考的时间十分充裕,他心中想的这道书经首题,是那位主考官出的。

    他的授业恩师柳静庵,曾经官拜礼部大宗伯,曾经担任过数次乡试、会试主考官,关于应试撰文,有鞭辟入里的深思。

    柳静庵曾和他说过,任何一位主考所出之题,都不会是无根之源。

    每一道春闱考题,都包含出题人的文思秉性,隐约牵扯出题人仕途人生跌宕沉浮……

    每一位主考官出题,都是言其志,问其心,以考题为承载,考较天下学子,遴选与其心志相近的才俊。

    虽然,这是主考官和考生隐形链接的脉络,但却是他们之间最真实存在的联系。

    每次科举张榜之后,座师和上榜考生,之所以会形成紧密牢固的关系。

    不单单是座师对考生的点选之恩,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在文脉词章上的志同道合,是最有可能成为相互同盟的群体。

    这是儒教道统平治天下的基本准则,也是文官群体结党合势的隐形手段。

    ……

    像柳静庵这样扛鼎天下的大儒宗师,和那些只知皓首穷经的庸师相比。

    前者不仅传授书本之义,更传授书外之学,人心术法。

    贾琮得柳静庵多年倾心教导,被他视为晚年的衣钵传人。

    加上贾琮本就是累世之人,心思眼界有常人没有的前瞻性,对柳静庵所授更容易触类旁通,所学所得,愈发能青出于蓝。

    正是出于主考官和考题的特殊联系,在贾琮春闱入试之前,柳静庵曾对自己少年弟子,详细剖析春闱三大主考的秉性来历。

    这三位春闱主考,虽年资和柳静庵都相差很远,但是柳静庵致仕之前,这几人都已在官场崭露头角。

    柳静庵虽然退出官场十几年,但人脉根底深厚,通过日常来往的官场故旧同僚,自然对这几人都知之甚深。

    内阁大学王士伦,少年成名,城府深沉,深通以曲求直,通晓进退有据,才能这等年纪便位极人臣。

    礼部尚书陈墨,资历精深,圆滑通透,常常能临危步险,还能明哲保身,是官场上有名的不倒翁。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