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天策府秦王开新秩,文学馆群彦登瀛洲(3 / 4)

代更迭、嗅觉敏锐的老牌贵族们,正不动声色地焚毁一些与某些边将、某些失势旧臣往来的密信。他们从这“十八学士”的设立中,嗅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气息,新一轮更加深刻、更加残酷的权力洗牌,已然随着天策上将府的开衙而拉开了序幕。

最精妙而耐人寻味的隐喻,来自负责外交的鸿胪寺。一位高丽使臣在暗中抄录“十八学士”的名号与事迹时,负责接待的译官在解释“瀛洲学士”这一称谓时,或许是有意,或许是无心,将传说中的海外仙山“瀛洲”,翻译成了“神灵渡海栖息之地”。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误译,后来随着高丽使团传入日本遣唐使的耳中,竟逐渐演变成秦王麾下有“蓬莱仙岛降临之神人辅佐”的传说。这个美丽的误会,在异邦的典籍里被不断演绎,闪烁了千百年,成为这段历史一个诡谲而遥远的注脚。

几日后,雪下得最大的那个夜晚,李世民摒退随从,独留褚亮一人。

褚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初着名文学家、政治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也是着名书法家褚遂良的父亲。他在隋唐之际以文才显名,是贞观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褚亮出身于江南士族,先祖世代为官。他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群书,文采出众,很早就享有才名。

他最初在南朝陈出任官职。陈亡后,隋文帝杨广闻其名,召他为东宫学士。隋炀帝大业年间,他任太常博士,后因与杨玄感交往密切,受其谋反事件牵连,被贬为西海郡司户(治所在今青海一带)。不久,隋末天下大乱,褚亮被西北割据势力薛举任命为黄门侍郎,掌管文书机要。武德元年(618年),薛举之子薛仁杲被李世民击败,褚亮随即归顺唐朝。

李世民久闻其名,对他十分礼遇,请他至自己的秦王府担任文学(官职名,负责典籍校勘、教授生徒等),成为李世民重要的文学顾问。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后,为网罗人才,在宫城西设文学馆,遴选十八位饱学之士,称为“十八学士”。褚亮位列其中,与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孔颖达等人齐名。他们不仅为李世民提供咨询,还时常讨论典籍,赋诗唱和,极大地提升了秦王幕府的文化声望和政治影响力。李世民命阎立本为十八人画像,褚亮为画像作赞,传为佳话。

此刻,二人踏着积雪,步入静谧的文学馆。馆内烛火通明,映照着四壁悬挂的十八学士画像。画像上的人们,或儒雅,或沉毅,或睿智,目光似乎都穿越画卷,凝望着他,也凝望着一个他们共同参与开创的、即将到来的盛世。

但见李世民缓步走到房玄龄的画像前,伸手轻轻拂过画像下方褚亮亲笔题写的赞语“才兼文武,栋梁之器”八个字,默然良久,他忽然对陪同在侧、负责馆务的褚亮微微一笑,看似随意地问道:“褚大人,可知当年汉武帝得贤臣汲黯时,曾有何感慨?”

褚亮何等聪明,略一思索,躬身答道:“回上将,史载汉武尝言:‘古有社稷之臣,至如汲黯,近之矣。’”

李世民点头,不再多言,只是负手而立,目光再次扫过那一幅幅画像。

这句看似不经心的感慨,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次日清晨,一份密报便已悄然呈送至东宫李建成的案头,上面详细记录了秦王昨夜在文学馆的一言一行。而此刻的天策上将,早已披甲执戟,出现在长安城外的校场上。寒风卷着雪粒,吹动他猩红的斗篷。点将台下,万骑肃立,刀枪如林,肃杀之气直冲云霄。战马的喷鼻声、铁甲的碰撞声,惊破了冬日黎明的沉寂。

文学馆的墨香尚未散去,河北复仇的战鼓已然在心底擂响。长安城的这个冬天,注定要在冰冷的积雪与灼热的野心交织下,于青史之上,烙下最深刻、最复杂的一道印记。权力的博弈隐于朝堂,而天下的归属,终将决定于沙场。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