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虎牢烽烟落,乱世鼎定时(3 / 4)

王世充北窜!再令驻宜阳的史万宝部,加强西南方龙门、伊阙诸隘口守备,绝其南遁之路!洛阳,已成死地,一只鸟也不许飞出去!”

“德彝,你心思缜密。速拟安民告示及招降书,攻心为上,详列王世充罪状,昭告我军擒窦之威,申明只诛首恶、胁从不问之意。制成箭书,日夜射入城中。同时,命洛阳城外诸营,对出城投降之军民,无论官兵百姓,一律妥善安置,给予饮食,以彰我军仁义,瓦解其死守之心!”

“如晦,你总揽后勤转运,中枢调度要务。窦建德营中所获粮草、军械,除留虎牢一月之需外,尽数由你调度,组织民夫车船,沿洛水、陆路,火速运抵洛阳城下各军!兵员、箭矢、火油、伤药,务必优先保障攻城前线!长安若有封赏钱帛运到,亦由你分配,重赏先登勇士!”

一道道指令清晰明确,如战鼓擂响。被点名的诸人凛然应诺。帐内烛火将他们的身影投在帐幕上,仿佛巨大的、即将扑向猎物的鹰隼。李世民最后走到府堂门前,猛地掀开帘幕,一股带着血腥与尘土的夜风涌入。

李世民遥望洛阳方向漆黑的夜空,声音低沉却蕴含着撕裂长夜的力量,说道:“长安的晨光将迎来捷报,而洛阳的烽烟……该熄灭了!传令各营,休整一夜,明日回军合围洛阳!”

军府外,寂静的关隘深处,隐隐传来铁甲摩擦与战马轻嘶,那是力量在黑夜中积蓄,等待着破晓时分,发出致命一击。

秦王李世民于虎牢关下摧枯拉朽般击溃窦建德十万大军的捷报,如同一道撕裂乱世阴霾的雷霆,瞬间改写了整个中原大地的格局。此役绝非寻常胜仗,其影响之深远、辐射之广阔,堪称隋末乱局走向终结的决定性拐点。

最直接且致命的打击落在洛阳城内的王世充身上。这位自恃坚城、负隅顽抗的郑国皇帝,最后的救命稻草被彻底斩断。窦建德亲率倾国精锐南下,本是王世充苦盼数月的外援,更是其军民心中“围魏救赵”的唯一指望。虎牢关下夏军的土崩瓦解,窦建德本人被生擒北送的噩耗,如同冰水浇头,瞬间熄灭了洛阳残存的抵抗意志。消息传至洛阳城下,唐军欢声雷动,将缴获的夏军旌旗、窦建德仪仗遍插阵前,城中守军望之胆裂,士气彻底瓦解。王世充瞬间从“待援固守”沦为“瓮中之鳖”,其苦心经营的洛阳防线,在精神与物质双重崩溃下,已形同虚设。

而窦建德河北政权经此一役瞬间崩塌,其败亡速度与彻底性更令人瞠目。夏军十万主力仅在一朝内尽丧于虎牢关前,不仅折损了最精锐的野战力量,更失去了其灵魂人物、深得河北民心的“夏王”窦建德。此等毁灭性打击,使得夏政权中枢瞬间瘫痪,根基动摇。当李世民将五万夏军俘虏尽数遣散归乡,这些亲身经历唐军神威、感念秦王不杀之恩的士卒,如同无数颗种子,将恐惧与归顺之意播撒向河北各个州县。窦建德妻子曹氏与齐善行等仓皇逃回洺州,面对的不是重整旗鼓的基地,而是人心离散、群龙无首的烂摊子。曾经纵横河北、雄视一方的夏政权,在失去核心武力与领袖后,其地方势力迅速分崩离析,再无组织有效抵抗的能力,为李世民日后迅速平定河北扫清了最大障碍。虎牢关的硝烟,实则是河北夏政权提前奏响的丧钟。

除此之外,此役更奠定了李世民个人无与伦比的军事威望与政治资本。“一战擒双王”(几日后,王世充因窦败而降,后世常并称“一战擒双王”)的旷世奇功,将他的统帅才能推至神坛。长安朝廷内外,再无人能质疑其“天策上将”的含金量。此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超凡的战略眼光(战前力排众议,坚持分兵阻击窦建德)、果断的战场指挥(以精骑突阵、分割围歼)以及深远的政治智慧(释俘安河北)。这份光芒万丈的功勋,不仅极大地巩固了他在李唐王朝内部的地位,更使其成为天下归心的象征,为未来权力格局的演变埋下了决定性的伏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