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父亲的卓越才智,饱读诗书,精通经史。父亲死后,他秉承遗志,耻于在隋末乱世中为腐朽的隋廷效力,更因家族与隋炀帝的宿怨,选择了避世治学之路。他一度隐居于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潜心着述,学识与见解日益精进。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王世充在洛阳僭越称帝(国号郑)后,听闻薛收才名,曾有意征召他为官。然而,薛收深恶王世充的为人与僭越之举,更因其父死于暴君杨广之手,对这类僭伪政权有着天然的反感,他不仅断然拒绝,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做出一个惊人之举,他穿着普通百姓的粗布衣服,翻越洛阳城北的芒山,历经艰险逃离了王世充的控制区域,以此明志。他的目标很明确,投奔当时已显露雄主之姿、志在匡扶天下的唐国公李渊及其次子秦王李世民。薛收的才华和这份忠贞的气节很快得到了秦王集团核心谋士房玄龄的赏识,房玄龄早就听说其能,便大力向李世民推荐。慧眼识珠的李世民立刻将薛收招入自己的秦王府中,任命为记室参军(或称秦王府记室),成为秦王身边重要的幕僚和文书机要之臣。
在秦王府中,薛收以其深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直的品性迅速赢得了李世民的信任和器重。他不仅负责处理文书,更常常参与军国大事的谋划,其见解每每切中要害。当李世民统帅大军东征王世充,将洛阳重重围困之际,战局因河北窦建德率大军西援而陡然变得复杂险峻。在唐军高层关于是否撤围阻击窦建德的战略争论中,年轻的薛收挺身而出,支持郭孝恪以其对全局的深刻把握,力排众议,提出了那番精辟的战略分析,力主分兵,继续死围缺粮的洛阳王世充,使其困守孤城;同时由秦王亲率精锐抢占成皋(虎牢关)险要,以逸待劳,迎击远道而来的窦建德。他断言此策可一战擒两王。
正是薛收这建立在深厚学养和洞悉时局基础上的关键献策,得到了李世民的鼎力赞同,并直接决定了后续的战略行动方向,为即将到来的虎牢关之战奠定了胜利的基石。此刻站在秦王帐中的薛收,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因父蒙冤而避世苦读的少年,而是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胆识,即将在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战役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谋臣。
薛收这番鞭辟入里的分析,将敌我优劣、战场态势、破局关键都剖析得清清楚楚,正切中了秦王心中反复权衡的要点。他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帐中诸将,最后定格在薛收年轻却充满智慧的脸上。
然而,资深武将萧瑀、屈突通、封德彝等人却忧心忡忡地提出了异议。萧瑀上前一步,语气凝重地谏言道:“殿下!我军久战疲惫,将士思归,士气已显低落;反观王世充,依仗洛阳坚城固守,绝非旦夕可下。窦建德新破孟海公,乘胜而来,其军锋正锐,气势如虹!我军如今腹背受敌,实非万全之策!末将等以为,不如暂避锋芒,退守新安险要,深沟高垒,静观其变。待其粮草难继,军心自乱,必可不战而屈其兵!”
李世民听后,立即反驳道:“不可!王世充部众已被我军摧破,龟缩孤城,粮草将尽,上下离心!此等残寇,何须强攻?坐待其弊,洛阳唾手可得!反观窦建德,虽新破孟海公,然其将骄卒惰,锐气已泄!我军若据虎牢,便是扼其咽喉,据天下形胜!他若不知死活,冒险来攻,我军以逸待劳,破之必矣!他若畏我兵锋,逡巡不前,旬月之间,王世充必自溃亡!届时我军携克复东都之威,兵锋正锐,气势如虹,正可乘势北进,一举摧两敌!此乃天授之机,胜败在此一举!”
屈突通等人又请求解除对洛阳的包围,占据险要地形观察形势变化。李世民语气陡然转厉,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下令道:“若迟疑不进,解洛阳困局,坐视贼军抢占虎牢,则新附诸城,必难保全!一旦二贼合流,其势复张,我等再欲求战,岂有今日之利?更待其弊?痴人说梦!战机稍纵即逝,吾意已决,诸君勿复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