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成一座孤岛,更成为唐军自身进可攻、退可守的可靠屏障,将“围困”二字落到了实处。
围困之余,李世民并未消极等待,而是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围城打援”战术。一方面,他分遣骁将如史万宝、刘德威、王君廓等,率精锐机动部队活跃于洛阳外围广阔区域,严密监控并伺机打击试图向洛阳靠拢或运送物资的王世充军队。另一方面,对于洛阳城内守军任何试图突围或反击的行动,唐军依托坚固工事予以迎头痛击。李世民本人更是时常亲临前线指挥,唐军士气高昂,不断挫败守军的反扑。同时,唐军持续使用抛石机(炮车)等攻城器械对洛阳城墙和城内重要目标进行轰击,施加军事压力,消耗郑守军力量与意志。
正当洛阳陷入苦战之际,王世充的求援引来了更强大的敌人,夏王窦建德。武德四年(621年)初,窦建德亲率十余万大军西进援郑,对围城的唐军构成巨大威胁。面对腹背受敌的险境,李世民展现了非凡的战略魄力。他审时度势,留下大将如屈突通、李元吉等率领主力继续严密围困洛阳,自己则亲率最精锐的骑兵和步兵东进,抢占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这一咽喉要地,准备迎击窦建德。这一分兵之举,既保证了洛阳围困不松懈,又将决战战场转移至外围。
在李世民亲赴虎牢关与窦建德对峙周旋的同时,唐军在洛阳外围的军事行动和王世充政权的瓦解速度显着加快。至武德四年(621年)三月,在唐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招抚下,王世充控制的河南、山东广大地区出现了雪崩式的归降潮。
重要的州郡如:管州(郑州管城,今郑州)、汴州(今开封)、豫州(今汝南)、亳州(今安徽亳州)、随州(今湖北随州)、许州(今许昌)、颍州(今安徽阜阳)、邓州(今邓州)、宋州(今商丘睢阳)、潞州(今山西长治)、荥州(今荥阳)、汴州(今开封)、洧州(今尉氏)、杞州(今杞县)、夏州(疑为误,或指附近某州)、陈州(今淮阳)等相继归附唐朝。
关键城池如:显州(州治今河南泌阳)总管田瓒举所部二十五州降唐;尉氏(今尉氏)守将时德叡举所部杞、夏、陈、随、许、颍、尉七州降唐;王世充的徐州行台(辖区长官)杞王王世辩也遣使归降。重要的关隘和军事据点如:虎牢关(此时在唐军手中)、轘辕(今偃师东南、登封西北的重要关隘,由王君廓攻克)等亦落入唐军控制。这些州县的丢失,意味着洛阳彻底失去了外围的所有屏障和物资补给来源,陷入了绝对的、绝望的孤立。
因此,至武德四年(621年)三月,秦王李世民自武德三年七月开始的对洛阳包围,已持续了八个月之久。通过深挖壕堑、广筑营垒构建的严密包围圈,结合“围城打援”的灵活战术,辅以外围州县的纷纷归降,唐军已将王世充牢牢困死在洛阳孤城之中。
洛阳城内粮尽援绝,景象惨不忍睹,百姓饿殍遍野,士兵亦濒临崩溃。除了粮食匮乏之外,一匹绢只能换到三升小米,十匹布才能换到一升盐,衣服饰品、珍宝古玩,便宜得像泥土草芥一样。
等到百姓们把草根树皮都吃光了,就一起捞取河沟里的污泥,沉淀后拌上一点点米屑做成泥饼来充饥,结果,食用泥饼的百姓没多久就身染重疾,身体浮肿,脚软无力,饿死和病死的尸体在道路上互相枕压着。
当初,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四月,为抵御李密率领的瓦岗军对东都洛阳的猛烈围攻,时任洛阳留守、后被拥立为皇泰主(即隋恭帝杨侗)下令,将洛阳城中的百姓强行迁入宫城(即隋朝东都洛阳的核心皇城宫殿区,如紫微城)避难,当时总计迁入了约三万户人家。然而,待到秦王李世民大军围困洛阳城(武德三年末至四年初)时,经过连年战乱与此次残酷围城的消耗,宫城内的幸存者已锐减至不足三千户。
城内粮绝,景象凄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