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敬德有些不解,问道:“殿下,玄黑之色,不似金甲耀目,是何用意?”
李世民嘴角勾起一抹冷峻的笑意,回应道:“耀目金甲,徒为箭矢之的!玄黑之色,沉凝如铁!其一,近战之时,幽暗难辨,可稍减敌矢之的;其二,千骑如墨,涌动如乌云压城,其势自成!本王要这黑色,成为敌军眼中最深的恐惧!让他们一见玄甲涌动,便知是本王亲率死神降临,未战先夺其魄!”说着,他猛地一挥手,“速办!精选勇士,改造缴获,新甲按此标准日夜赶制!一月之内,本王要看到一支黑衣玄甲、人马如龙的精锐,驰骋于洛阳城下!此军,便名——‘玄甲军’!”
帐中众人,无论是谋臣还是猛将,皆被秦王这融合了战术考量与心理震慑的构想所震撼。房、杜二人眼中露出赞许,四位猛将更是热血沸腾,仿佛已看到那支黑色洪流席卷敌阵的场景。工部官员与匠作领命,心知此乃军令如山。中军帐内,组建这支未来名震天下的“玄甲军”的决策,就此尘埃落定,只待那墨色的铁流在战场上绽放出惊世锋芒。
自此,秦王李世民开始着手组建一支精锐的重装骑兵部队“玄甲军”。这支核心力量规模约千余人,士兵皆身披黑衣黑甲,具有极强的辨识度和威慑力。李世民组建玄甲军这一战略性决策,其形成过程虽无史书详载,但必然融合了其个人军事洞察、核心团队的智慧碰撞以及实战经验的总结升华,其装备来源则依托了唐军强大的战时生产体系与战场缴获。
李世民当时的核心智囊与将领团队深度参与了谋划。房玄龄、杜如晦这两位被李世民倚为“房谋杜断”的心腹谋臣,必然在战略层面为组建一支能扭转战局的精锐提供了重要建议,尤其在部队定位、资源调配和与整体围困战略的协同性上。而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翟长孙等身经百战的骁将,则从骑兵战术、士兵选拔、训练方法以及实战需求的角度贡献了宝贵经验。他们都出身疆场,深谙骑兵冲击的威力与局限,对如何打造一支既能承受高强度冲击又能灵活机动的重装突击力量,无疑提供了直接的战场反馈。
采用黑色玄甲灵感的火花则可能来自多个方面。其一是对突厥骑兵强大冲击力的深刻印象。李世民早年与突厥交锋,对其精锐骑兵的集群冲锋战术和造成的心理震撼有切身体会,这启发他需要一支在质量上更胜一筹的中原重骑兵。其二是对古代中原重骑兵传统(如甲骑具装)的继承与超越。他并非简单模仿,而是去芜存菁,摒弃笨重,追求防护力、机动性与攻击性的精妙平衡,打造了一支更适应复杂战场环境的“超重装”精锐突击队。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源于洛阳前线战场的迫切需求。围困洛阳(王世充)和即将迎战窦建德的巨大压力,迫使李世民必须拥有一支能在僵局或危局中强行打开突破口、瞬间改变战场态势的“王牌”力量。常规部队难以承担此任,组建一支由他亲自指挥、集中最精锐战士和将领的突击集群,成为必然选择。
至于黑色玄甲的制作来源,主要依靠几个途径。首先是唐朝官方军工体系的高效运转。唐朝在中央设有军器监,地方重要军镇也有配套作坊。李世民作为统帅,有权调动这些资源。在洛阳前线,他必然下令集中辖区内的能工巧匠(特别是陕州等传统军工基地的匠人)和优质物料(铁料、皮革、布帛),按照统一标准(形制、尺寸、颜色)紧急赶制或改造甲胄。将甲胄染成深黑色,在技术上并非难事,使用植物或矿物染料(如五倍子、皂斗等富含鞣质的植物染料与铁盐媒染结合可得到坚牢黑色)即可实现。其次是战场缴获的再利用。在与王世充的多次交战中,唐军缴获了大量郑军装备。其中精良的铠甲会被挑选出来,经过清洗、修复,并统一染黑处理,纳入玄甲军的装备序列。这既节约了资源,也加快了成军速度。最后,不排除有部分高级将领或精锐士兵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