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雀鼠谷之战 秦王缔造冷兵器战争史“单日八战八捷”奇迹(2 / 3)

然屏障。唐代时高壁岭与南侧的贾胡堡、北侧的鼠雀谷共同构成雀鼠谷道防御体系,控制着太原盆地通往河东地区(今临汾、运城)的交通咽喉。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此处\"道狭仅容单车,崖高可蔽日月\",至今仍保留有明清时期修建的十八盘古道遗迹。如今灵石县韩信岭立有\"秦王岭\"石碑,当地还流传着李世民在此驻马分粮的民间传说。

李世民面对刘弘基的劝谏,语重心长的答道:\"宋金刚已穷途末路,军心涣散。战机易逝难寻,必须趁此良机彻底击溃。若拖延时日,待其重整旗鼓,就再难攻克了。我既以身许国,岂能顾惜自身!\"

说罢扬鞭催马,将士见状也不敢再提饥饿。

李世民在雀鼠谷追上刘武周麾下将领宋金刚的残军,方圆十里的麦田顷刻间化作修罗场。史载\"一日八战\"的惨烈场景在此达到顶峰。

巳时(9:00-11:00)灵石隘口,晨雾尚未消散,尉迟敬德的狼头纛已插满隘口两侧山崖。这位突厥化的猛将将重斧横架马鞍,冷笑道:\"李世民小儿敢追至此?教他见识真正的骑射!\"

晨雾中突然炸起突厥角号声。尉迟敬德亲率两千铁骑从峭壁扑下,这是宋金刚布下的第一道杀阵。

\"取槊来!\"李世民反手扯下猩红披风,玄甲骑兵瞬间化作三股洪流,秦琼带左翼抢占制高点,程知节领右翼截断退路,中军铁骑如楔子般凿穿敌阵。

\"尉迟贼!可识得秦琼乎!\"

但见秦叔宝双锏如电,生生劈开三列盾阵。尉迟敬德急引亲卫反扑,却见李世民立于崖顶张弓搭箭,白羽流星般贯穿其副将咽喉。

《旧唐书》载此战\"获其骁将,虏众大溃\",正是此景写照。至隅中时分,隘道已堆满插着狼牙箭的尸首,唐军用敌军的箭矢在崖壁刻下\"玄甲破胡处\"五个血字。

午时(11:00-13:00)韩信岭,骄阳当空,敌军张万岁部的具装骑兵在岭上列成新月阵。这支刘武周最精锐的\"铁林军\"身披波斯锁子甲,战马皆覆面当胸。

\"取陌刀来!\"李世民振臂高呼,三千步卒自后方疾驰列阵。当突厥重骑发起冲锋时,陌刀阵如银墙乍现,《唐六典》所载\"人马俱碎\"的恐怖场景在此重现,程咬金赤膊抡斧劈开马腹,热腾腾的肠脏挂满斧刃;尉迟敬德回马再战,被李世积以钩镰枪拽落马下,其扯破战甲,仓皇逃脱;李世民坐骑\"特勒骠\"胸甲此时已嵌满箭矢,仍载着主人冲上制高点。

残阳映红韩信岭时,敌军八百具铁甲骑兵的尸骸竟在坡顶堆成京观。

申时(15:00-17:00)汾水河滩,溃兵争渡的汾水泛起诡异暗红,千余断后死士背水列阵。李世民卸去残破的明光铠,露出浸透鲜血的中衣,大声道:\"玄甲军!可敢与我赴死?\"

八千铁骑齐吼“敢!敢!敢!”怒吼之声震碎河涛。

这场《资治通鉴》仅以\"全歼殿后\"四字记载的血战,实际惨烈更甚,战马在浮尸上滑倒,骑士便以敌首为踏石;长槊折断后,牙齿成为最后兵器;濒死的突厥武士引爆火油罐,方圆百步顿成火狱。

当李世民踩着浮尸登岸时,手中陌刀已砍作锯齿状,汾水下游三十里内鱼虾尽绝。

尉迟默然,掷槊于地:\"若知唐军有君,铁林军何敢南下!\"

这段正史未载的对话,预示着一代名将的归心。当第一缕晨光照亮染血的\"唐\"字大旗时,河东大地已换了人间。史家点睛

《新唐书》称此战\"兵锋之锐,旷古未闻\",实则字字凝血。从雀鼠谷到汾水畔,每一里路都铺着三具尸骸,每个时辰都在重写战争极限。当22岁的李世民在尸山血海中说出\"吾宁三日不食,不可一日纵敌\"时,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