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佛幡破介州,张孝政血染三清殿(2 / 4)

为“三晋四大名楼”。此外,当地还拥有多个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主要旅游景点包括绵山风景名胜区、张壁古堡、后土庙等。绵山是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也是着名的道教圣地。张壁古堡则以其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而闻名。介休的美食文化丰富,有介休炒灌肠、介休担担面、介休羊羔美酒、介休贯馅糖等传统美食。此外,还有炸山药片、龙须面、油花花、银条菜、砂子饼等地方特色小吃。

介休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山西省内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

春秋时期,晋顷公12年(公元前514年)始置邬县(在城东10公里今邬城店一带)。战国时期属魏国。秦灭六国时,于魏赵边界休整,之后攻赵,秦代因此置界休县,与邬县同属太原郡。西汉时期划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新莽改界休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西晋,杜预臆说界休当为介休,晋武帝司马炎遂改界休为介休,属西河国。

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年以后),介休县并入永安县(即今孝义)。北周富政元年(公元578年)置介休郡,介休县属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改介休县为平昌县。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平昌县复名介休县,属西河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介休郡改名介州县,属介州,兼领平遥县。

公元619年六月十六日清晨,介州城头的戍卒忽然听见北方传来闷雷般的声响。刺史张孝政疾步登上西城谯楼时,突厥骑兵的狼头纛旗已刺破晨霭,定杨可汗刘武周的六万联军如黑潮漫过汾水河滩,马槊的寒光惊起成群黑鸦。

张孝政生卒年不详,其事迹主要见于史书记载武德年间(618-626年)。根据《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零星记载,他可能是太原起兵的从龙旧臣之一。李渊在太原起兵时,张孝政为其帐下将领,因功被任命为介州刺史,一直镇守河东要地介州,史书称,刘武周的六万联军兵临介州城下时,城中守军仅八百人。

"八百对六万..."张孝政攥紧李渊亲赐的玉带钩,望着城外遮天蔽日的旌旗。这位太原起兵的从龙旧臣不曾想到,当年随唐公攻破霍邑的荣耀,竟要在自己镇守的介州化作劫灰。

很快,刘武周大军便兵临介州城下。突厥骑兵的铁蹄声震得城墙微微颤动,城头守军望着遮天蔽日的旌旗,心中不免惶恐。张孝政披甲登城,指挥守军架起弩机,准备迎战。

然而,刘武周的攻城计划并非强攻,而是早有预谋。据《资治通鉴考异》引《太宗实录》记载,刘武周帐下将领寻相早已派遣细作潜入介州城,暗中勾结了永宁寺的僧人道士澄。道澄身份神秘,《新唐书·五行志》称其"身披袈裟而通武艺",疑为还俗武僧。他对李渊推行的"道先佛后"政策心怀不满,遂与刘武周暗中勾结,成为内应。

李渊推行的"道先佛后"政策是唐初宗教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政策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宗教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矛盾。李渊建立唐朝后,为了巩固统治,亟需借助宗教力量塑造政权的合法性。道教作为本土宗教,与李唐皇室关系密切,尤其是老子(李耳)被尊为李唐先祖,道教因此成为李渊推崇的对象。

佛教在隋朝时期势力庞大,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李渊希望通过抑制佛教,减少寺院经济对国家的冲击。此外,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更符合汉文化的传统,而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隋末乱世中常被割据势力利用(如刘武周借助僧人道士澄攻陷介州),李渊因此倾向于扶持道教。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下诏尊老子为皇室先祖,追封为&am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