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王世充"认干娘"策划"洛水祥瑞"背后的政治算计(3 / 4)

期泥沙含量剧增,《隋书·地理志》称\"洛水夏汛,浊浪滔天\"。另外,隋炀帝开凿通济渠时,大量泥沙涌入洛水,加上洛阳周边农田开发加剧水土流失,最终沙土也流入洛水,这些因素造成洛水“天生”浑浊。

而王世充所谓“洛水河水变清,乃是祥瑞之兆”,实为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难以理解黄河水变清这种违背常见自然状态的现象,便将其视为一种超自然的、特殊的天象变化,认为这是上天发出的特殊信号。《资治通鉴》中直接点明:\"世充欲借河清之瑞,示天命所归\"。

因此,王世充当时只是利用\"河清\"祥瑞制造舆论。实则\"河水变清\"的真相是王世充命人倾倒石灰,使河水呈现不自然的乳白色。

《旧唐书》记载:\"世充使人投石灰于洛,水色变白,伪称河清\"。

这场闹剧经过王世充等人的周密安排,据《旧唐书·王世充传》记载,王世充特意选在秋汛过后的冬季,河水较为平缓之时进行表演;其次,他在洛水最宽阔处搭建高台,便于百姓围观;他还精心安排了各色人员,由崔弘丹带领事先安排好的\"百姓\"起哄,利用游方道士散布谶语,士兵假扮渔夫,捞起\"祥瑞\"之物。

为了增加可信度,王世充提前命人在这些\"祥瑞\"之物上做足了准备和\"证据\",他们将普通乌龟涂白,称是千年灵物。又仿制汉代玉璧,刻上\"郑王当立\"字样。王世充祖籍西域,本姓支,后隋炀帝赐姓\"王\",封郑国公,此外,洛阳地处古郑国故地,王世充仿制汉代玉璧,刻上\"郑王当立\"字样,便是欲借古郑国之名建立新朝。之后,王世充又命人伪造上古河图,暗示天命转移。这些道具与石灰染白的河水相得益彰,营造出\"天降祥瑞\"的假象。

汉代以来,\"黄河清\"被视为祥瑞之兆,《汉书》记载:\"河清三日,圣人出\",意思是如果黄河的水清澈持续三天,就会有圣人降临世间。这反映了当时人们认为黄河水变清这一奇异现象是上天安排圣人出现拯救世道、开启太平盛世的一种预兆。这种观念在汉代以后长期流传,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民间信仰。

每当出现“黄河清”的情况时,往往会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甚至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制造舆论,宣扬某个人物是应运而生的“圣人”,以达到其政治目的。

例如在一些王朝更迭或特殊历史时期,“黄河清”的说法就可能被用来烘托气氛、神化新政权或重要人物。而王世充便是利用这种“迷信”谶语,欲行不轨之事。

在舆论操控方面,《资治通鉴》卷186详细记载了王世充的手段。他先是重金收买参与者,赏赐每人十贯钱;同时严惩异议者,以\"诽谤祥瑞\"罪名将质疑者下狱;之后连续七日举行\"河清\"庆典,制造狂热氛围。

随后,王世充派人向皇泰主杨侗献上代表祥瑞的“玉玺”以及杨侗之父杨昭的宝剑,并告知杨侗洛水河水变清,乃是祥瑞之兆,你这个皇泰主要顺应天意。

皇泰主接过印玺,看到上面刻着\"郑王当立\"字样时,心中却是一片冰凉。他知道,王世充这是在向自己示威,暗示他已经掌握了天下大权。

王世充特意选在洛水\"祥瑞\"事件之后献玺,意在制造\"天命所归\"的假象。他派人在市井散布谣言:\"玉玺重现,河水澄清,此乃新主当立之兆。\"

那柄宝剑更是意味深长,此剑原是隋炀帝赐予杨侗之父杨昭的佩剑,象征着皇权传承。王世充特意寻来此剑,暗示皇泰主应当效仿汉献帝禅让。殿中老臣见状,睹物思人,无不掩面而泣。

杨侗强忍心中悲愤,对崔弘丹道:\"大将军忠心可鉴,朕心甚慰。\"

他想起昨日密探来报,王世充已在洛水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