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长文说道:“朝廷官爵,岂能如此轻易地授予贼寇,这些贼子本就与朝廷作对,如今却予以高官厚禄,其真实志向究竟欲何为邪!”
王世充此言论一出,在场众人皆心中一凛。崔长文等人虽不明其深意,但也不好妄加揣测。
此时,朝廷中另有一派势力,如元文都等人,也察觉到王世充对朝廷此番安排的异样态度。再加上此前王世充与李密之间便有着诸多过往的战争纠葛,彼此之间矛盾重重,此时便更疑王世充此番言论背后另有深意,怀疑他欲借助洛阳城作为据点,去响应当时同样对朝廷构成威胁的宇文化及。
自此,王世充与皇泰主杨侗主政下的元文都等势力之间,嫌隙暗生。然而,双方在表面上却依旧维持着一种看似和谐的关系,互相弥合、假意亲善,却都将彼此间的防备与算计深藏于心,一场暗流涌动的政治博弈,就此悄然展开。
公元618年七月,骄阳似火,暑气蒸腾。在这看似平常却又暗潮涌动的时节,皇泰主杨侗多少已察觉王世充势力的威胁,为了稳定局势,维护自身统治,他派遣大理卿张权、鸿胪卿崔善福作为使者,带着诏书前往赐予李密。
张权、崔善福一路风尘仆仆,终于抵达李密大营。营地内气氛颇为严肃,众将士严阵以待。
张权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捧出诏书,递向李密,恭敬地说道:“李将军,卑职奉皇泰主之命,特来向将军宣读诏书,请将军过目。”
李密面色沉稳如山,不骄不躁。他接过诏书,目光缓缓扫过那密密麻麻的文字。诏书内容大意如下:“今日以前,吾等皆历动荡,家国动荡,苍生涂炭;自使者来后,彼此当坦诚相待,放下前嫌。如今七政之务,关乎社稷,正待君匡佐;北伐之举,亦委君指挥,望君能担此重任,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诏书中“今日以前的事情,全部一笔勾销”表明杨侗愿意放弃对李密过去所有行为的追究,体现了他对李密的宽恕和和解的意愿。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缓和双方的关系,也为李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台阶。
诏书中“军队的重任,就依靠你来负责,攻伐的事情,就交给你指挥”明确表达了杨侗对李密的信任和倚重。他将军事重任和攻伐大权委托给李密,显示出他希望李密能够全心全意地为他效力,共同对抗外敌宇文化及。
诏书还提到“彼此通怀”,意味着杨侗希望和李密在未来的行动中保持紧密的合作与沟通,共同应对当前的危机局势。这不仅是对李密的信任,也是对他能力的认可。
关于“如今七政之务”,正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七政”具体指的是什么。结合历史背景来看,七政之务”并不直接指的是“洛阳七贵”。洛阳七贵是指隋末东都洛阳的七位权贵,分别是段达、王世充、元文都、卢楚、皇甫无逸、郭文懿和赵长文。他们虽然在当时拥有重要的政治地位,但“七政之务”更多地是指国家政务和治理工作,而不是特指这七个人。
“七政”在古代文献中常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这一解释在多部古籍中都有记载。在古代,这五星被认为是重要的天体,其运动被用来观察和预测时节变化和人事吉凶。在不同的文献中,“七政”还有其他含义。例如,有时它也指天、地、人和四时,或者特指北斗七星。
在古代文献《尚书·舜典》中提及道:“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这是“七政”一词最早的出处之一,其中“璇玑玉衡”是指古代用来观测天体的仪器,而“七政”则是指日月五星的运动情况。如《史记·天官书》中也提到了“七政”,其中司马贞索隐引马融注《尚书》云:“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这表明在汉代,人们已经开始将“七政”与北斗七星联系起来。
因此,“七政”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其含义不仅仅局限于日、月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