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我们离间,到时候连李密也可以被我们擒获了。”
卢楚等人听了都觉得有道理,于是就任命盖琮为通直散骑常侍,带着皇帝的敕书去赐给李密。
卢楚等人听了元文都的这一番分析,不禁纷纷点头。
他们也都意识到,在这艰难的局势下,这似乎是一种无奈却也最为可行的办法。于是,众人商议之后,便决定任命盖琮为通直散骑常侍。
通直散骑常侍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主要职责包括在宫廷内规谏皇帝的过失、担任顾问,同时在外则随皇帝骑马出行。这一职位在曹魏时期设立,并在晋武帝时期形成了“通直散骑常侍”这一名称,由两名员外散骑常侍与散骑常侍共同轮流值班
这个职位在朝廷中也算是较为重要的角色,赋予盖琮这样一个使命,也是对他的信任与期待。
随后,杨侗精心准备好皇帝的敕书,盖上皇权的玉玺,将敕书郑重地交给盖琮。盖琮接过敕书,感受到了其中的沉重与期望,带着这项重任,向着李密所在的方向出发而去。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盖琮前脚刚走,东都洛阳便又收到了雪上加霜的消息:隋朝安阳令吕珉带着相州投降了唐朝,信都郡丞麴棱也投降了唐朝,唐朝朝廷分别任命他二人为相州刺史和冀州刺史。
吕珉任职的相州,其治所主要在现今的河南省安阳市。相州始建于北魏天兴四年(401年),治所在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隋朝建立后,相州治所迁至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隋开皇十年(590年),分置相县,治所在安阳城。
安阳市在1974年发现了隋代瓷窑址,窑址位于安阳市北郊洹河南岸。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60米,面积达9万平方米。瓷窑略呈圆形,内径约1米,窑壁厚0.15米,残迹高1.1米。发掘文物包括支烧具、支棒、器托、垫饼及范模等,显示了先进的烧瓷技术。
安阳隋代瓷窑址的发现,不仅为研究北方青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也揭示了隋代瓷器产业的繁荣和安阳在当时社会的文化地位。
麴棱任职的冀州,即隋朝的信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历史上曾被称为信都郡或冀州。信都的名字最早起于战国时期,赵国成侯将邢(今邢台市)改为信都,以表达他“言必信,行必果”的决心和信心。
隋开皇六年(586年),信都分为长乐县。大业三年(607年),废信都入长乐县。唐初,信都复为信都县。武德四年(621年),改信都为冀州,领信都、堂阳、南宫、枣强、武邑、衡水9县。
麴棱投降唐朝不久,在窦建德攻打冀州时,麴棱固守城池,誓死不降。不过荒唐的是,麴棱采用了迷信的抵抗策略,但最终城池还是陷落了。这里作为历史中的趣事我们可以了解一下。
窦建德攻打冀州时,唐朝初建,朝廷兵力尚未能顾及到冀州地区,未能及时支援。眼看城池将被攻破,麴棱的女婿崔履行自称有奇术,可以使进攻的敌人自己失败,麴棱信以为真,同意女婿采取迷信行为施展“法术”破敌。
崔履行命令守城的官兵放下武器,全员席地而坐,不得随意作战,自己则穿着丧服,登上城墙北的城楼恸哭,并让妇女们登上房屋四面抖动裙子。
这种荒诞的抵抗方式反而让窦建德感到困惑,命令军队停止攻城。原来他认为麴棱在生死存亡之际,以此“祭奠”方式来向隋朝和已经殒命的隋炀帝示忠,窦建德心中满是感动,极力夸赞麴棱是个忠臣。
在窦建德攻陷冀州见麴棱后,对麴棱礼遇有加,非常尊重,并任命为麴棱内史令。
麴棱女婿的法术可谓“弄巧成拙”,不但救了麴棱的性命,也救下了满城百姓,免遭贼寇屠戮。
再说唐高祖李渊,不费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