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虎牢关大战七(3 / 4)

心,并反诘窦建德:“若您的大将高士兴见敌即降,您当如何?”

此谏直指窦建德用人矛盾,终使其释放俘虏。

此事不仅体现凌敬的胆识与辩才,更奠定其“强谏诤”

的谋士形象。

凌敬当时虽名义上是文教官职,实为窦建德笼络河北士族、构建政权合法性的关键设置。

凌敬借此跻身核心决策圈,成为少数能直接影响窦建德战略的高级幕僚。

隔日,凌敬献计被拒的消息传到后帐,窦建德的妻子曹氏忧心如焚,急忙来劝:“大王!

祭酒凌敬乃智谋之士,其言不可不听!

如今虎牢难下,何不依他之计,自滏口(邯郸峰峰矿区)乘虚而入,席卷山北(山西),再联合突厥西攻关中?唐军必回救,郑围自解!

若再顿兵于此,空耗钱粮士气,何时才能成功?”

曹氏的分析句句切中要害,几乎点明了凌敬战略的核心与联合突厥的外交手段。

然而,被“义气”

和将领们“高昂斗志”

裹挟的窦建德,此刻已听不进任何迂回之策。

窦建德听闻夫人之言,断然摆手,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口吻,面带怒色道:“妇人焉知军国大事!

我既为救郑而来,郑国命悬一线,我岂能畏敌而失信?此战必打,勿复多言!”

曹氏(史称曹皇后)作为窦建德之妻,其生平虽因史料有限难窥全貌,曹氏具体家世不详,但早年在窦建德尚为平民时就已嫁其为妻。

两人皆以节俭朴素着称,隋末民生凋敝的环境塑造了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

隋炀帝征辽东时,窦建德任二百人长,因目睹兵民困苦愤而抗命,助孙安祖聚众高鸡泊起义。

后窦建德全家被隋军杀害,他率残部投奔高士达。

此间曹氏始终跟随,在窦建德辗转河北、山东的起义初期,她既是生活伴侣,也是精神支柱。

窦建德(618年)自立称夏王以后,曹氏虽为王妃(后为皇后),仍“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

,与民间疾苦共情的行为,成为窦建德政权“仁厚”

形象的重要符号。

武德二年(619年),窦建德击败宇文化及,俘获隋宫数千宫女及大批官员。

曹氏主张遣散宫女、善待降臣,窦建德纳其言,释放宫人并任用隋官如裴矩等,此举赢得士民归心。

武德二年八月,窦建德迁都洺州,正式建立天子旌旗,册封曹氏为皇后。

此时大夏据河北、山东,与唐、郑鼎立。

曹皇后虽无实权,但其德行成为政权合法性的精神内核,史载“河北百姓至今思之”

但曹氏并非仅居深宫,窦建德与突厥联姻、礼遇隋室遗族等决策,均隐含维系政权正统性的意图,曹氏作为核心家庭成员,对此类政治运作也有参与。

窦建德欲杀俘将张道源等人时,曹氏虽未直接谏言,但谋士凌敬以“犬吠非主”

喻忠臣,窦建德释俘。

此事侧面反映曹氏与凌敬等文臣共享的仁治理念,已经影响了窦建德的政策倾向。

至武德四年(621年)虎牢关战役前,曹皇后已深谙夏政权存亡之道,她已经看到窦夏政权内部存在的隐患,当时,窦建德因误杀大将王伏宝、谋士宋正本,导致谗言横行、决策闭塞。

面对外部危局,王世充困守洛阳,窦建德受“唇亡齿寒”

之说所动,欲冒险直援。

曹氏基于对丈夫性格的了解和战略判断,在凌敬提出“北渡黄河、西取关中”

的奇策后,迅支持该方案,并进一步提出联突厥、击唐虚的补充策略,展现出越时局的前瞻性,已然是危机中的清醒者。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