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试图冒充唐军辅兵或运粮民夫,携带用蜡丸密封或缝入衣襟内的密信,利用对地形的熟悉,昼伏夜出,在荒僻小径或河汊间穿行,目标直指东面窦建德大营所在的广武原送达密信。
同样,窦建德也会派出最精锐的斥候或熟悉洛阳附近环境的向导,组成小股渗透分队,携带复信,冒险向西穿插,试图接近洛阳城防的某个薄弱点或约定好的接应地点。
这种方式风险极高,十人出,一人达已是万幸,信使一旦被捕,信的内容和联络方式便可能暴露。
在更靠近城墙的区域,双方利用强弓劲弩,甚至小型投石器械(如床弩)进行短距离的信息传递。
窦建德的游骑趁夜潜行至洛阳城东或东南方向唐军防线边缘,在黎明薄雾或夜幕掩护下,将绑有密信的响箭或特制的小型“信炮”
(不爆炸,只携带信件)射向城头守军可能看到或捡拾的区域。
反之亦然,王世充的守军也会从城头向城外特定方向射出箭书。
这种方式传递的信息量有限,且极易被唐军拦截或现,只能传递极其简短的信号或密码。
如果王世充在城陷前有先见之明,在城中豢养并训练了信鸽,且其归巢地设在窦建德控制的区域(如黎阳仓或更东),那么信鸽是相对可靠的方式。
鸽子能飞越唐军地面封锁线,将细小信筒送达。
但这种方式对前期准备要求高,鸽子本身也可能被猛禽捕获或被唐军射落,且传递的信息同样需高度精简。
窦建德方面也可用信鸽向洛阳城内传递消息,但前提是城内有接收点且鸽子能准确找到并降落。
因此这种方式在当年不可取。
古战场还有一种传递方法,以烽烟或火把传递信号,这需要前期预先设定好极简短的、预先约定的视觉信号(如特定时间、特定位置点燃不同数量或颜色的烽烟、火把信号)或听觉信号(如号角长短组合),可能用于传递诸如“援军已至”
、“准备出击”
等最基础的信息。
但这无法承载复杂的战术协调内容,这种方式在当年亦不可取。
窦建德写给王世充的信件核心内容可包含提振士气与宣示力量,强调自己带来的“十余万”
(号称三十万)大军已抵达成皋之东的广武原、板渚,声势浩大,让王世充及其守军务必坚守待援,切勿丧失希望。
描述联军(包括徐州王世辩部郭士衡军)的阵容和决心。
同时告知王世充窦军的初步计划,在板渚建立稳固大营后,意图寻求与李世民主力在虎牢关(成皋)附近决战,以解洛阳之围。
提到正在进行的后勤准备(如利用黄河水道运粮)。
最关键的部分是要求王世充在约定的日期(或看到特定的信号时),集中城内尚存的精锐力量,从洛阳城某个方向(很可能是面向窦建德大军所在的东面)起一次强有力的突围或反冲击,以牵制、分散围攻的唐军兵力,制造混乱,为窦建德主力从外线突破唐军防线(尤其是虎牢关)创造内外夹击的战机。
信中包含有具体的日期、时间(如“望见三股狼烟即出击”
)或攻击方向代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世充将回复窦建德密函缝于死士衣襟内写道:“”
夏王麾下:洛阳城危在旦夕,粮食耗尽,箭矢用光。
城内军民每天只能吃木屑和浮萍充饥,甚至到了拆骨头当柴烧的地步。
我王世充流着血泪再次向您跪拜,恳请您的军队日夜不停,火赶来救援!
唐军(李世民)在城外挖了三道深沟,层层包围,连飞鸟都难以飞过。
现在只有东边含嘉门的守将还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守。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