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郑将王泰怯战夜遁唐军兵不血刃占据河阳城(2 / 4)

唐军合围之势已成,洛阳自身难保,岂有余力顾念我等?眼下保全有用之身,方为日后计!”

王泰点了点头,目光重新凝聚,充满了决绝,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地钉在众人心上,继续说道:“我意已决!

诸君随我多年,福祸与共。

值此危难之际,愿与我同闯生路者,立刻准备,一炷香后自南门轻装潜出。

若有人,”

他声音微微一顿,带着难以言喻的沉重与复杂,“若有人顾虑法度、牵挂亲眷,或是认为别投他处方为生途,我绝不阻拦。

生死之间,各自抉择,去留但凭本心!”

最后一句“去留但凭本心”

,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却又蕴含着无尽的悲凉与无奈。

他的话音在狭窄的空间里久久回荡,灯火的阴影在将领们脸上跳动。

曹参军紧抿嘴唇,脸色变幻,最终长叹一声,声音哽咽着抱拳道:“大人!

末将……尚有老母妻儿在洛城下……恕难追随……”

李副尉则猛地拍案,哑声道:“大人待我恩重,刀山火海也随得!

赵司马之言在理!”

众人听了二人的话,低声议论,最终一半身影沉入角落抱拳请辞,另一半则迅围拢到王泰和赵敻身边整束兵刃。

一炷香后的南城小门悄然开启,在稀薄惨淡的月光下,一支约百人组成的队伍鱼贯潜出。

王泰最后回望了一眼黑暗中沉默的河阳城堞,那巨大的轮廓在星光下如同垂死的巨兽。

他在心中低语:“非是我王泰不忠,实乃……时不我予,无力回天!”

随即猛一挥手:“走!”

马蹄包覆厚布,车辙缠满干草,一行人如同黑夜中的游魂,在凛冽夜风的掩护下,悄无声息地向东方的幽暗大地急遁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的身后,那座曾扼守黄河咽喉的雄城,正在无边的夜色中等待着它注定的结局。

王泰逃跑后,其部下将领赵敻等人并未追随,而是选择献出河阳城,向围困洛阳的唐军投降。

这标志着郑政权在黄河北岸最重要的据点彻底丢失,洛阳的北大门洞开。

王泰弃城逃走后,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他的具体去向和最终结局。

结合到当时的历史背景,王世充政权在河阳失守后数月(同年五月)即彻底覆灭,王世充本人投降后被仇家所杀,其核心将领和宗室大多被杀或被俘。

王泰作为弃城失地的将领,当然不敢回归洛阳,即使逃回洛阳,在郑政权崩溃前夕的混乱中,也极难有好的下场。

他很可能在随后的洛阳陷落过程中被杀,或者在逃亡途中不知所踪。

古河阳城故址位于今日河南省焦作市下辖的孟州市南部区域,其具体位置坐落在孟州市区东南方向约十公里处的古县村及其周边地带。

该地北临黄河故道,自古以来便控扼着黄河中游的重要津渡,是从山西高原南下进入河洛盆地的咽喉锁钥之地。

古河阳城雄踞于洛阳的正北方向,直线距离不过五十余里(约合25公里左右),堪称拱卫洛阳北大门的战略前沿阵地。

这段看似不远的距离中,却横亘着黄河天堑,河阳城直接扼守于黄河渡口的南岸,成为洛阳北部方向最具战略价值的桥头堡。

尤其是在隋唐时期,围绕河阳形成了由“北中城”

、“中潬城”

、“南城”

三座城垒与河阳浮桥共同构成的庞大防御体系,史称“河阳三城”

三城跨河而立,通过一座可以部分拆卸以控水陆交通的巨型浮桥紧密相连,不仅成为沟通黄河南北的陆路要道(连接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