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刘文静酒后狂言竟成催命符(5 / 5)

种看似荒谬的指派实则暗含帝王心术,既借刀杀人,又避免亲自背负诛杀功臣的恶名。

当案卷呈递御前时,朝堂上便上演着形形色色的政治表演。

百官集议本应体现群策群力,实则成为各派系角力的舞台。

秦王李世民为刘文静据理力争时,表面援引晋阳起兵的旧情,实则在维护自己的政治班底;而李纲、萧瑀等老臣的辩护,亦暗含对关陇集团利益的维护。

尽管当时的《开皇律》对谋反罪有明文规定,但皇权的绝对性使得法律条文在关键时刻沦为摆设。

高祖李渊在未深入开展调查之前,已对刘文静做出≈34;反形已具≈34;的断言,与后来太宗赦免李靖的决断形成鲜明对比,印证着≈34;刑不上大夫≈34;的古老法则已被≈34;刑专打异己≈34;的新规则取代。

到了最终的执行阶段更是政治信号的集中释放。

刘文静被处斩时,特意选在闹市行刑,其家产籍没的清单被张榜公示,这种公开羞辱实则是高祖对太原元从集团的严厉警告。

而对比日后侯君集因卷入太子谋反案被诛,却能保留全尸的差别待遇,折射出不同时期皇权对不同政敌的微妙态度。

即便有≈34;三覆奏≈34;的死刑复核制度,在武德年间的政治案件中,这些程序往往被压缩在一天内草草完成,当诏狱的朱笔落下时,司法程序早已沦为权力游戏的注脚。

在这套制度运作的背后,隐藏着唐初政治最残酷的真相:法律的天平永远向权力倾斜。

裴寂一句≈34;性复粗险≈34;的谗言能抵过秦王世民的泣血陈情,不是因为证据确凿,而是因裴寂准确把握了高祖猜忌功臣的心理;后来的李靖能逃过≈34;通突厥≈34;的死罪,非因案情反转,实乃太宗需要这柄开疆拓土的利剑。

当李君羡因≈34;女主武王≈34;的谶语身异处时,所谓的司法程序不过是为政治清洗披上合法外衣的工具。

这种≈34;法为权用≈34;的模式,构成了唐代政治斗争的标准剧本,在玄武门之变前的武德朝堂上,已由刘文静案写下了最残酷的序章。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