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神通的自信与果断,交织在一起,为这段历史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与可读性。
在唐军攻打聊城的同时,自称夏王的窦建德也为这场战役增添了复杂的变数。
窦建德原本在冀州一带活动,但被罗艺击退后,退回自己的夏国都城乐寿(今献县)休整。
此时,他得知唐军李神通正在围攻聊城,宇文化及困守城中,聊城形势危急。
窦建德召集部下,慷慨陈词:“我是隋朝的百姓,隋朝是我的君主;如今宇文化及弑君叛逆,是我的仇敌,我不能不讨伐他!”
这番话可不是为了表明他对隋朝的忠诚,他出兵聊城有其自身的目的,但他对宇文化及的深恶痛绝确是真的。
窦建德虽然出身草莽,但他一直以“义军”
自居,宣称自己是为隋朝讨伐叛逆。
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是隋末公认的逆贼,窦建德以此为借口攻打聊城,既符合他的政治立场,也能赢得更多民心和支持。
此外,聊城地处河北要冲,是连接中原与河北的重要枢纽。
窦建德若能攻下聊城,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还能在河北地区树立更高的威望。
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唐军李神通正在攻打聊城,若让唐朝占据此地,将对他在河北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他必须抢在唐军之前攻下聊城,以巩固自己的地盘。
而且窦建德还考虑到宇文化及虽然已是穷途末路,但他手中仍掌握一定的兵力和资源。
窦建德若能击败宇文化及,不仅可以消灭一个潜在的对手,还能缴获其兵力、粮草和珍宝,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实力。
窦建德深知唐朝正在迅崛起,李渊父子志在统一天下。
他若能在唐军之前攻下聊城,不仅能打击宇文化及,还能向唐朝展示自己的实力,为日后与唐朝的博弈争取更多筹码。
此时,窦建德加入这场聊城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当时历史中政治上的博弈。
再说回李神通这边,在他率领的唐军强势围攻聊城,宇文化及粮草耗尽,为求活命,他写了投降信,请求投降,李神通却不答应,意图一举将其消灭,因为他的心中也异常讨厌宇文化及这个弑君逆贼。
李神通看了降信后,非常生气,大骂道:?“宇文化及这个弑君的逆贼,还想要屈膝求生啊?”
安抚副使崔世干劝李神通接受宇文化及的投降,李神通说:“将士们长期在外征战,敌人粮草耗尽,计谋已穷,胜利就在眼前,我应当攻下城池以展示国威,并将城中的财物分给将士们作为奖赏。
如果接受投降,这些财物还能作为军赏吗?”
崔世干又劝说道:“现在窦建德即将到来,如果宇文化及未被平定,我们内外受敌,必定会失败。
与其冒险攻城,不如接受投降,这样功劳来得更容易,何必贪图那些财物而不接受投降呢?”
李神通听后大怒,以崔世干是在扰乱军心为由,将其囚禁在军中,继续加紧攻打聊城。
不久,宇文士及从济北运来粮草,聊城内的宇文化及军队稍得恢复,于是继续组织抵抗。
聊城虽然被唐军李神通和窦建德的军队包围,但围城战并非完全密不透风。
古代围城战中,攻城方往往难以彻底切断城内与外界的联系,尤其是当守军仍有部分外围据点或盟友支持时。
宇文化及在聊城被围期间,仍控制着周边的一些小据点或交通要道,使得宇文士及能够通过隐秘的路线运送粮草。
宇文士及是宇文化及的弟弟,也是隋末重要的将领之一。
他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和资源调配能力。
在聊城被围之前,宇文士及已经预见到粮草短缺的问题,并提前在济北等地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