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元宝藏归降唐朝(2 / 3)

东)、莘县(今山东莘县)、武阳县(今山东莘县北)、临黄县(今河南内黄县东南)、繁水县(今河南内黄县东北)。

当时的魏州由隋朝旧吏总管元宝藏坚持据守,宇文化及攻打了四十天也没能攻克。

李渊派遣魏征前去劝说元宝藏归降。

唐朝建立后,李渊致力于统一全国的同时,也知道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百姓的苦难,因此希望通过招降的方式减少流血冲突。

时任秘书丞的魏征作为李渊的得力谋臣,以智慧和辩才着称,被派往河北劝说元宝藏。

魏征接到李渊的命令后,心中明白此行的重要性。

他知晓元宝藏虽为割据势力,但并非顽固不化之人,若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或许能说服他归降。

临行前,魏征对李渊说道:“陛下,元宝藏虽据河北,但其心未必不向大唐。

臣此行必竭尽全力,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助陛下完成统一大业。”

李渊点头赞许:“魏卿之言,正合朕意。

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实乃上策。

此行艰险,望卿多加小心。”

魏征抵达河北后,元宝藏亲自接见。

两人分宾主落座,元宝藏问道:“魏先生远道而来,不知有何指教?”

魏征微微一笑,拱手道:“元公雄才大略,占据河北,威名远扬。

然今天下大势已定,唐朝李渊陛下仁德广布,百姓归心。

元公若能顺应天命,归降大唐,不仅可保富贵,更能造福一方百姓。”

元宝藏眉头微皱,心中暗自思量。

他虽占据河北,但深知自己势单力薄,难以与唐朝抗衡。

然而,他又不甘心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力。

于是,他试探性地问道:“魏先生此言,莫非是来劝降的?”

魏征坦然答道:“正是。

元公明察秋毫,当知天下大势。

唐朝陛下宽厚仁德,若能归顺,必得重用。

若执意对抗,恐生灵涂炭,百姓遭殃。

元公素以爱民着称,何不以此为念?”

元宝藏沉默良久,心中思绪万千。

他想到自己虽占据河北,但四面强敌环伺,尤其那逆贼宇文化及对自己坚守的魏州久攻多日。

而唐朝兵锋正盛,若执意对抗,恐怕难逃覆灭的命运。

他又想到魏征所言“造福百姓”

,心中不禁动摇。

想到此,他低声自语:“我元宝藏虽为一地之主,但终究难以与天下大势抗衡。

若能归顺唐朝,既可保全自身,又能为百姓谋福,何乐而不为?”

魏征见元宝藏神色松动,继续劝说道:“元公若能归顺,陛下必以高位相待,河北百姓亦能免于战火之苦。

此乃一举两得之事,望元公三思。”

元宝藏长叹一声,终于下定决心。

他抬头对魏征说道:“魏先生之言,令我茅塞顿开。

我元宝藏虽为一介武夫,但也知天下大势不可逆。

今日愿归顺唐朝,为陛下效力,为百姓谋福。”

魏征闻言,心中大喜,连忙起身拱手道:“元公英明!

此举必为天下所称颂,陛下亦当深感欣慰。”

武德二年(619年)正月初七,元宝藏书写降书盖上大印,正式献出魏州投降了唐朝。

魏征劝说元宝藏归降唐朝的事件,展现了唐朝在统一过程中灵活运用政治手段的智慧。

元宝藏的归顺,既是对天下大势的顺应,也是对百姓福祉的考虑,同时也为自己谋得了更好的前途。

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魏征的卓越才能,也为唐朝的统一大业增添了重要助力。

元宝藏归降唐朝后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