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隋恭帝禅让帝位大唐王朝正式建立(2 / 3)

归附,千里之内定胜负。

他统领义师,庇佑百姓,保我皇位,全赖其力。

他的德行如同天地造化,功绩高远无比,万民归心,天命所归。

我不能让唐公屈居臣下,违背天命。

自古以来,虞舜夏禹之间,相互推让,若非重华(即虞舜),谁能担当命禹重任?如今天下分崩离析,天地改易,大运已去,我恳请大家允许我让位于贤者。

我本为代王,如今轮到我被替代,天意如此,岂能抗拒?我渴望借助古代圣人的智慧,以诛灭四凶(指的是被舜帝流放的四个凶神,此时意指宇文化及等叛乱者)。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变革和新政的恩惠,得以提前担起三恪的重任。

我立志要为皇祖洗清冤屈和耻辱,身为孝孙,坚守祭祀之责。

早晨得知了学识和真理,就算到了九泉之下也毫无遗憾。

如今,我依照往昔的惯例,退居到旧时的府邸,诸位官员也要各自继续履职。

改换门庭,侍奉唐朝,应当依照以前的典章制度,尽快为我上尊号。

这就好比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内心既感慨万千又深感欣慰。

我将此事交付给真正的英雄,让他铲除那些奸恶逆贼。

众多的士人,定能明晰我的心志!”

据历史学家深入剖析,杨侑那份禅位诏书,极有可能是出自李渊的秘书温大雅等人之手。

当时的杨侑年仅十四岁,从史实角度及文笔风格来审视,很难相信这是出自他之手。

诏书里提及杨广遭奸臣宇文化及毒手,杨侑继位后心怀复仇之志,奈何力量匮乏。

诏书对李渊的英明神武大加赞赏,期望他能替杨侑完成复仇大业,并引领国家迈向复兴之路。

杨侑在诏书中坦言自己无力继续担此重任,诚邀李渊接掌江山,为隋炀帝雪恨。

整个诏书逻辑严谨,条理分明,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诏书明确表明杨侑难以掌控全局,自愿禅让,并敦促诸位大臣不得有异议,务必恪尽职守,积极配合新政权和新君主的工作。

尤其是诏书末尾强调的禅让初衷——为隋炀帝报仇,这一点至关重要。

如此一来,谁还敢阻挠唐王李渊登上皇位?任何敢于阻挡或提出异议之人,都将被视为大逆不道。

杨侑的禅让诏书是李渊建立唐朝的重要铺垫,也是他塑造自己合法性的手段之一,这份诏书的颁布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禅让制度的典型案例,对后世的政治和权力交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依据《资治通鉴》与《旧唐书》的记载,代王杨侑派遣了刑部尚书兼太保萧造以及司农少卿兼太尉裴之隐,携带皇帝玉玺亲赴唐王府,郑重地宣读了禅位诏书。

李渊在接到禅位诏书之初,表现出推让之态,似乎不愿接受。

然而,在经过一番谦逊推辞之后,他最终才接受了这一安排。

《资治通鉴》卷一八五《唐纪一》记,武德元年(618)五月,甲子(二十日),唐王即皇帝位于太极殿,遣刑部尚书萧造告天于南郊,大赦,改元。

《旧唐书》中详细记载了李渊接受隋恭帝禅让的过程。

在当天辰时(早上7点到9点),李渊先派遣萧造前往南郊进行祭告仪式,随后正式即位。

当时已五十有二的李渊,眉宇间已显露出岁月的痕迹,眉毛和胡子略带银丝。

依据相士的推断,本朝属土德,因此李渊选择黄色作为尊贵的服色。

他头戴黄金冕,身披黄龙袍,在侍卫的簇拥下庄重地登上皇位。

宗室贵戚及大臣们依序进入大殿,分列两侧,纷纷跪拜朝贺,齐声三呼万岁。

李渊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唐高祖。

登基之后,他立即颁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