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李世民以贤德治军引得贵人良将纷纷相助(2 / 5)

业生涯,但晚年因牵涉到一起案件而被处死。

李仲文被指控听信妖僧志觉的谶言,自称有龙附体,企图在汾州置龙游府,并娶陶氏之女以应隋末桃李之歌的谶言。

此外,他还被指控勾结突厥,企图在唐军攻打王世充时袭击长安。

武德四年(621年)二月,李仲文被处死。

李仲文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成就,他还有一定的文学造诣,着有《李仲文集》。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称赞他的才能和贡献,也有人批评他在晚年的一些行为。

李仲文的一生经历了隋朝末年的动荡和唐朝初期的建设,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学上都有所成就,但晚年的不幸结局也为他的生平增添了复杂色彩。

向善志原为隋朝将领,因不满隋朝的统治,于乱世中拉起队伍,参与叛乱。

在李渊率军进攻关中时,向善志听闻平阳公主在关中树起了大旗,便带领自己的队伍投靠了平阳公主。

后在平阳公主的带领下一起投奔李渊。

李渊在短时间内得到了众多的支持和归附,为了巩固军权,稳定局势,解决军队的后勤问题,于公元617年农历九月二十一日前往蒲津视察军情和敌情。

隋朝时期的蒲津,即蒲津渡,其地理位置在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间的交通要冲,历史上多次在这里修造浮桥,是古代黄河的重要渡口。

隋文帝时期,蒲津渡是军事行动的重要通道,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起兵晋阳,引兵自河东济河而西,隋将屈突通守蒲津,为据李渊而绝断河梁。

虽然蒲津渡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现代它更多地作为历史遗迹被保留和研究。

1989年,在蒲津渡遗址上现了唐开元铁牛等珍贵文物,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唐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铸技术等科技成就,也为研究历史地理、水文地质、环境考古及黄河治理提供了宝贵资料。

蒲津渡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地点,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工程技术展的重要场所。

李渊从蒲津渡又经临晋(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渡过渭水,到达永丰城慰劳军队,并打开粮仓赈济饥民。

九月二十三日,李渊率众返回长春宫。

九月二十四日,出于战略考虑,李渊决定将临时大本营移兵冯翊驻扎。

冯翊地处关中要地,移兵至此,不仅能够加强对关中的控制,还能有效应对来自东部的威胁,确保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

敦煌公李世民按照李渊军令率数万军马继续向西挺进,所到之处,附近贼盗侠义之士也是纷纷率众归附,当义军抵达泾阳时,营地连绵数里。

此时,李世民的军队大约聚集了九万兵马。

隋朝泾阳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此地距长安城仅剩八十余公里。

泾阳的名字最早见于《诗经》,其名源于位于泾河之北。

在战国时期,秦灵公曾以此地为临时都城。

秦并六国后,泾阳属内史辖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实行州、县二级地方行政制度,泾阳直属雍州。

隋开皇九年(589年),泾阳县改名咸阳县,但开皇十一年(591年)又复设泾阳县。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泾阳县属关内道雍州。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属雍州泾阳县辖。

泾阳县不仅是陕西省咸阳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

的战略重地。

这里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柳毅传书》的生地,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和人物传奇。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