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太,你还愿意相信我?」
「我们合作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相信你?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失败。
」
在陶玉书看来,梁伯韬的能力毋庸置疑,如果硬要说有欠缺,只能说是犯了贪婪的原罪。
可人非圣贤,面对摆在面前的利益和机会,又有几个人会眼睁睁的看着它溜走呢?
陶玉书深知她的事业能在金融危机中平稳运行,甚至收获不菲,当然跟她一向的行事风格保守有关系,但同样也离不开丈夫的提醒。
跟梁伯韬相比,她不过是因为背后有个男人而已。
辛苦十年的事业灰飞烟灭,不说名声尽毁,至少曾经因为他点石成金的手段而将他搞搞捧起的投资人们,已经将他弃如蔽履。
这个时候,陶玉书仍旧与当年那般信重他,梁伯韬心中不禁生出士为知己者死的感动,
两人细细的交谈了一番,定下了合作模式,陶玉书出钱、梁伯韬出力未来崭新的百富勤将把投资重心放在大中华区域。
更准确点的说法,应该是中国内地。
当然了,如果在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地要是有好的投资机会的话,也是不能浪费的。
陶玉书选择拉拢梁伯韬,是出于长时间合作的信任,也是因为这两年家族财富开始分散向多个国家,已经到了不得不找一个他信得过的顶尖人才来打理的地步。
跟梁伯韬确定了合作事宜之后,陶玉书交给了梁伯韬第一个任务。
前往英国,以最小的代价拿下曼联的控制权。
陶玉书搅局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把肉抢到自己碗里来。
第658章做男人,难!
每年10月前后,中国的文学和文化界都有个习惯,会像村头妇女听见了某人说的闲话一样,凝神静气,瞪大了眼睛密切的注视着即将颁布的诺贝尔奖的归属。
在此事之前,评论界会有些人跳出来发表一番宏篇大论,阐述中国当代文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某某作家早该获得殊荣,近十年来这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就是「林朝阳」。
而等诺奖尘埃落定,获奖的可能是大家听都没听说过的某位北欧、西非、南美作家诗人,大家又少不了扼腕叹息。
还有人忍不住会说些酸话,批判瑞典文学院的高傲、批判他们忽略中国文学。
之后他们很快就会忘了这件事,追捧起新一届诺奖得主。
今年也不例外,不少媒体在事前言之凿凿的表示林朝阳再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等结果公布,
获奖的是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
媒体们立刻开始大张旗鼓的为老百姓们科普起若泽·萨拉马戈是何许人也,可事实上,这些媒体的撰稿人们几乎100都没有读过对方的作品。
除了评论界,出版界也会跟着凑热闹,出版社们会立刻组织人力、物力立刻将新普诺奖得主的作品「引入」国内,借着这股东风大赚一笔,这种操作屡试不爽。
今年诺奖结果出炉后,李拓等人聚集到小六部口西院,除了调侃一番林朝阳又陪跑一年,几人还专门拿出了若泽·萨拉马戈的作品来品鉴品鉴。
「这回可真是让花山文艺出版社给掏上了!
」
祝伟翻着花山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修道院纪事》感慨了一句。
其实诺贝尔文学奖历来的获奖者,在获奖之前,少有那种具有真正具有国际性声望的作家,大多都是获奖以后才在国际上声名鹊起,若泽·萨拉马戈也不例外。
所以他的作品自然是不可能被引进到国内的,花山文艺出版社这一版《修道院纪事》就跟这一时期国内大多数被「引进」的外国文学作品一样,是妥妥的官方盗版。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