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宇宙逻辑寻找一个同义词。
数据流最终停止,汇入一个单独的文件夹。
文件夹的名称很简单——《回响》。
林越点开文件夹。
里面是无数份日志。
苏晚一篇篇地读下去。
“日志o73:他们说,暴露坐标是文明的自杀。
可藏在黑暗森林里的猎人,难道不是因为恐惧才成为猎人吗?恐惧源于未知。”
“日志156:今天听了贝多芬的《月光》。
我在想,一个失聪的人,如何能写出如此温柔的曲子?情感,或许本身就是一种越感官的能量。
它能抵达耳朵听不见的地方。”
“日志219:魏康说我太感性。
可组成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恒星的死亡。
我们本身就是宇宙情感的产物。
忘记这一点,才是最大的不理性。”
苏晚的手指划过冰冷的屏幕,那些文字却带着温度。
她仿佛能看到父亲深夜坐在这里,与整个世界的理性为敌,与内心深处的孤独为伴。
最后,她看到了最新的,也是最后一份日志。
“日志3o1:毁灭源于隔绝。
当一种文明认为自己是宇宙中唯一值得存在的智慧时,它就已经踏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艺术是宇宙通用的心跳。
若群星的回响是一句提问,那么沉默,便是最傲慢的拒绝。
我选择回答,以人类最璀璨的创造——故事与情感。”
这行字的下方,还有一个被加密的文件。
文件被一把复杂的锁标记着,旁边有一行小字提示:为我最珍贵的听众。
“就是这个。”
林越说。
“我们试过所有方法,算破解了三十年,毫无进展。
密码不是字符,不是数字,也不是任何已知的密钥形式。”
苏晚凝视着那行提示。
最珍贵的听众。
她的记忆被拉回到很久以前。
童年时,父亲总是在他的书房里工作。
她进不去,只能在门口听着。
书房里没有声音,但她总觉得能“听”
到什么。
那是一种频率,一种韵律。
后来她才知道,那是父亲在思考时,用手指在桌面上敲击出的节奏。
那不是任何一已知的曲子,而是他自己的一段旋律,一段只属于他、也属于她的旋律。
“我知道密码了。”
苏晚说。
她走到控制台前,没有去碰键盘。
她闭上双眼,伸出手指,在控制台下方的声波感应区域,轻轻敲击起来。
“嗒…嗒嗒…嗒……嗒…嗒……”
那是一段不成调的旋律,没有规律,却充满了情感的起伏。
有犹豫,有欣喜,有悲伤,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望向远方的辽阔。
林越和顾沉屏住呼吸。
随着最后一个音节落下,屏幕上的锁,咔嗒一声,解开了。
一个视频文件自动开始播放。
画面里是她的父亲,苏教授。
他比记忆中要憔?悴一些,但那份属于艺术家的温和与执着,分毫未减。
他没有看镜头,像是在对着虚空,又像是在对着每一个可能看到这段影像的灵魂说话。
“如果你看到了这个,说明你和我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我送的‘名片’,不是为了乞求和平,也不是为了炫耀成就。
那只是一个问题。
一个很纯粹的问题。
就像一个孩子在空旷的山谷里大喊一声,只是为了确认,自己不是唯一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