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追古”又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个习惯就算到了如今也是如此,一个高中生能够用古文文体,或者用甲骨文,篆书作高考作文,先不说写的水平怎么样,新闻肯定是要举国轰动的。
因为这个习惯的存在,就导致了韵书的历代作者,更喜欢重视考证总结前代的声韵规律,而将本朝的声韵丢在一边。
研究前代声韵,叫“雅事”,研究当代声韵曲调,叫俗不可耐,就好像搞古典乐的大家都认为高雅,而唱流行乐的天生就低了唱歌剧的一头,大致是这样的道理。
所以这就给后人厘清那些韵部哪些是时代特征,哪些是前代规律,制造了很多疑点。
比如在古人笔记里的童谣俗语顺口溜,佛经偈语,应时小曲,其声韵多半就是依照的“时韵”,而当时文人的诗词,骈文,则多半依照的古韵。
如果不将之辨证地看待,毫无疑问就会陷入到逻辑混乱当中。
除此以外还要考虑的一点,就是古代“方言”和“官话”的差异。
明代的记录里,就有皇帝听不懂面圣官员口里难懂的福建话,广东话而头痛不已的情况。
所以古人笔记里的童谣俗语顺口溜,佛经偈语,应时小曲,甚至一些刻意使用方言韵味创作的文学作品如竹枝词等,其韵律还有地域分布的因素,不能一味地拿“官话”,“正韵”取套接,不然同样会陷入到逻辑混乱当中。
把这些都考虑完了,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被前辈们给带到沟里去。
很多留下著述的前辈们,都是学问大家,但是学问大家也不见得所有观点都对,尤其是国文,国学,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