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摸出个铜板递给麦小苗:“这个你拿着玩儿,刚好和肘子的凑一对儿!”
“哎哟,这个使不得!”周至赶紧起身:“这个太珍贵了。”
“这个是咸丰的,比你的一刀平五千钱母差远了。不当事儿不当事儿!”
“这可是宝巩当千雕母啊!”
仿佛中国古代钱币总有这么个规律,每当通货膨胀时国家就会选择发行大钱。大钱政策对于百姓来说是痛苦的,但对于后世古泉收藏家来说却是一件幸事。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展迅猛,在南京建都。清政府铸钱以滇铜为主,太平军阻断交通,致使滇铜运输受阻。
为了弥补铜料不足和大量的军饷开销,清廷于咸丰三年开始发行纸币和改铸大钱来解决财政问题。一时间各地纷纷鼓铸咸丰大钱,不仅币样层出,而且大小倒置,当百钱小于当五十钱的情况时有发生,混乱的币制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些大钱发行量很少,而在发行之前,需要取铜板雕出钱样,用于翻铸,这些钱样,就被称为“雕母”,存世的雕母,那就比铜钱更少了。
现在麦小苗手里的“大铜板”,就是这样的一枚雕母,基本看不出使用痕迹,包浆是一层极其精美的钝化膜,一点锈迹都没有,通身泛有铜光,在灯光下耀人眼目。
雕刻工艺堪称精美绝伦,文字的转折和笔锋表现的淋漓尽致,正面是楷书的“咸丰元宝”四个大字,背后是上下是当千二字,左右是宝巩二字的满文。”
钱肉的表面光洁度犹如现代化的抛光处理。这种巧夺天工的雕样任谁来看上一眼,都能够知道是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