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两百九十章 立项与质疑(3 / 5)

sp; 比如利簋上的“岁鼎克闻夙有商”与《国语》中“岁在鹑火”,两句,就有岛国学者认为不应该直接关联起来。

    虽然“岁在鹑火”涉及到了一个“分野论”,就是将天空分作二十八宿的星区,这个理论出现在战国时期,因此不能将《国语》牧野之战里的岁,和利簋上的“岁鼎”关联起来,不能用战国时期成书《国语》来考证商末周初的人也会关注到岁星的位置。

    于是就牵扯出第二个疑点,一些学者据此认为,铭文中“岁鼎克闻夙有商”的“岁”字更可能做“年”讲,并非指“岁星”。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否定公元前1044年而选定公元前1046年为克商年代的天文学依据,不大符合金文中关于月相记录的“四分法”。

    所谓的“月相四分法”,是王国维为了解释先秦文献、铭文当中常见的“初吉”,“既望”,“既生霸”,“既死霸”等月相名词提出的一种见解。

    虽然历史学家对于先秦月相定点说的起源早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形成,然而让人伤脑筋的是,就连古人对于这些月相术语的解释都不统一。

    《汉书·律历志》记载刘歆的说法:“死霸,朔也。生霸,望也。”但汉儒对“霸”字含义的解释并不一致。

    大体是古人将月亮认为是圆的,只不过光影会发生变化,光亮的那一部分叫做“月”,而没有光亮的那一部分叫做“魄”。

    古文里常将“霸”和“魄”混用。

    所以孟康注刘歆之说的时候,称“月二日以往,月生魄死”。

    月与魄,轮回地在月亮上进行着主从的变化,这个变化就叫月相。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