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那些用生命在为他们争取时间的士兵,一股无法言喻的情绪,在胸中炸开。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儒生,颤抖着,用嘶哑的嗓子,开始吟唱。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声音不大,却像一颗石子,投入了死寂的湖面。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第二个声音响起,是一个铁匠,他手里还握着铁锤。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越来越多的声音汇了进来,妇人、孩童、老人……
数以万计的百姓,站在城头,迎着血色的夕阳,唱起了这首来自千年前的,属于华夏民族的,最古老的战歌。
歌声汇成一股无形的洪流,压过了战场上的厮杀与哀嚎。
一名即将被弯刀砍中的唐军士兵,听到了歌声,他愕然回首,看到了城墙上那一张张流着泪,却在放声高歌的脸。
他猛地转身,放弃了格挡,用胸膛迎向了那把弯刀,同时,将手中的长矛,送进了对方的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