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像戛纳这种电影节一般参选的有大部分是文艺片,文艺片相对于商业电影毕竟还是小众了点,不可能做到全球各地上映。
那怎么办?
借助戛纳的影响力咯!
一般在放映过的电影是可以在之后公映的时候贴戛纳标的…
即便没有拿奖,一样可以贴一个戛纳首映的标签!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既然能上戛纳电影节,自然可以去看一看,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现在,戛纳还能稍微保持一点艺术风格,再等几年…
戛纳彻底沦为外语系公关奥斯卡的赛道,一个能在官网上写出RoadtoOscar的电影节…
RoadtoOscar,翻译一下:通往奥斯卡之路!
你都明目张胆的写了这句话,就别自称为艺术的殿堂了…
电影节期间,待在戛纳也不能说不自由,展映的电影,想看就去看咯,但如果是主竞赛单元电影,就得麻烦还要换晚礼服才能进入卢米埃尔大厅…
沈言跟到来的记者们闲扯了不少东西…
《看电影》杂志的阿郎就说了一个事‘一次在市场附近的海边,看到一位著名的好莱坞影星。和其他国家几个记者飞奔过去,被保镖挡住,其中一个美国记者,据说采访他四五次,呼唤他的名字,他回头看了看,继续走掉。
晚上,回住处,沿着海边走。在一个游艇里,再次看到他。他在和游艇上的大佬说话,点头哈腰的样子,令人崩溃。’
“这有啥好崩溃的?”
“就感觉神圣的电影节、让人尊敬的艺术家,被摧毁了!”
沈言无语…
就算是他,见到很多人,也得点头哈腰…
这就被摧毁了?
对了,这届戛纳,他感觉最有意思的电影是《幸福的拉扎罗》…
在新现实主义的基础上,糅合了宗教还有魔幻主义…
轻灵、优雅,将现实与超现实完美熔铸于一体。
剧情很简单:拉扎罗对世间一切都不清楚不明白,但却从不困惑不迷惘;
他的淳朴、善良成为他蠢笨的罪证,却又如镜子一般照出旁人的丑恶;
被奴役的状态不会因时间地点而改变,只不过奴役者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
就是一群人杀了天使的故事!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