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汴京城,当起了国史院编修。
国史院就是清水衙门,所以元好问一直很穷。
但穷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国家积弱。
短短十二年时间,蒙古的铁骑就踏破了金国的城门。
金哀宗出逃,崔立率兵向蒙古请降献城。
元好问成了阶下囚,关押在山东聊城。
在家人的斡旋下,他在监狱里的生活条件尚可。
但始终无法离开监狱,做个自由人。
后来耶律楚材倾慕他的才华,他才得以回家隐居。
纵观元好问的一生,才华横溢,然挫折崎岖。
命不好,才华再横溢,亦是徒劳。(完)
4.朱熹:搅乱一潭死水,方可化炼清渠
程朱理学,朱熹是继承及集大成者。
他的成就从何而来,源于他的魄力和毅力。
大宋朝,儒家学说并不吃香。
吃香的,有改革推动作用的法学。
以及,有严重自嗨倾向的佛学。
前者,是主战派的兴奋剂。
后者,是求和派的温柔乡。
儒家学说,在庙堂之上不能绝山断海。
在江湖之中,又不能御敌杀伐。
所以大宋的几代领导人,都不喜欢儒家学者。
但学者朱熹,却从来不这么认为。
他觉得,儒家能够存在千年,一定有它的道理。
在这个时代不受欢迎,那是时代的局限性。
并不说明,儒家学术在未来就不行。
于是,他以一己之力,用一生追求去实践。
最终,他建立了一个新的文化学派,后世称之为“理学”。
理学,是儒学的一个发展阶段。
理是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法则。
理学吸收了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
朱熹的成功,是一个小小的特例。
他用一根小竹竿,搅乱一潭死水,炼成了一方清渠。(完)
5.张载:天地生民为尊,往圣万事为要
论文人的情怀,张载是独一份的。
他的观点很煽情,也很有正能量。
不过,在那个不缺高论的年代。
站队正确与否,才是决定出路是否通畅的关键。
很可惜,张载站错了队。
他的人生,并不被人所仰慕。
他的高论,却成为后世之人仰望的心灯。
说实在的,他并不喜欢王安石。
喜欢变法的人,表面上改变的是社会经济形态。
但最终,一定会对意识形态领域造成影响。
而这一点,是张载不愿意看见的。
张载信奉的,是程朱理学,儒家学说。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从开始的虚与委蛇,到最后的背道而驰。
他与王安石撕破脸皮,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
之后,他的人生就发生重大的改变。
仕途,成为是他遥不可攀的过墙梯。
此刻的他,正在逃回横渠的路上。
家中尚有三亩薄田,可以让他安身立命。
既然不能当官,那就为往圣继绝学。
毕竟人活着,留名青史比什么都重要。(完)
6.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把爱说得天上有,人间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