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传统太空光伏板的100倍……
交通网采用磁悬浮管道列车方案,可以串联各科研站、生活区……穹顶建筑由充气式密封廊桥和生态植被区域构成步行生活区,《1031YQST12312》、《1032YQDX1235》……等文件提供理论支持,可以有效稳定居民心理状态……
城市核心的量子通信枢纽通过中继卫星群与蓝星保持实时联络,保证首个地外可持续生存城市的对外通信能力,后期可平滑升级为7G通信。”
九州科技的这个人工智能讲的越细致,现场这一众企业高管层、高校教授、院士们就越是有些坐立难安。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和九州科技的研究员们共事时间太长,【鲁班】在讲完项目规划之后,还像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画起了大饼。
“当晨昏线扫过环形山时,中央生态穹顶建筑将会自动切换至【晨光模式】,外壁的液晶板将太阳光谱重组为蓝星地面晨光,居民们在低重力环境中,沿着螺旋步道晨跑,穿戴的智能织物实时监测肌肉电信号,通过腿部的电磁阻尼带动态补偿运动负荷。
工程师们踩着磁吸附鞋底,在施工区域旁的安全区,远程操控着智能机器人进行工作……
3D打印机将会以每秒1200℃的瞬态激光烧结,将玄武岩粉末与再生塑料复合为抗压强度85MPa的结构体……”
都不用在脑海中想象这些场景了,众人面前的虚拟投影已经在十分清晰的为大家进行“现场播放”。
有几位教授的眼神已经变得深邃起来,因为他们发现在这些场景的设计和设备的可行性都没有任何问题,每一项都完美符合月球的特殊物理参数,比如只有蓝星六分之一的重力、与蓝星不同的日昼夜周期、对月壤的利用。
九州科技并不是在给他们画大饼,而是切切实实在展示项目。
甚至已经有人在想,九州科技会不会是考虑到单独建城的“影响不好”,才会破例让他们这些“凑数的”加入这个项目?
搁在其他企业头上,这或许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九州科技这里,就连于程东都有这个类似的想法。
顾青仍然没有在意众人的各种目光,他等待【鲁班】讲完了PPT之后,留给众人十几秒的空闲时间,这才开口说道:“大家也知道我们九州科技的子公司,九州星海公司在月球已经建设运营了一个大型基地和一个小型试验区,这个城市规划方案是我们这些年收集整理到的数据总结,最后由我们九州科技的工程师们配合人工智能AI【鲁班】联合设计出的城市放哪。
在构建安全、健康、稳定的月球城市生态的同时,该月球城市还保留了我们人类在地外环境中的文化延续性。
比如我们大夏本土数十个民族的特色文化墙、海外民族的一些独特装饰,以及能够和新科区蓝星民族街相媲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