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军界崭露头角,以其非凡的智勇引领风骚以来,身为其手足的赵匡义亦不甘落后,如今已身居右班殿直之职。
正应了那句“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的佳话。
“大哥,我可等着这一天呢!”
赵匡义大步流星走近,轻轻放下手中宝剑,随手抿了一口已凉的茶水,眉宇间满是疑惑:“大哥,眼下朝堂之上,文武百官为成、凤四州之事争得面红耳赤,几乎要翻了天,你怎还有这番闲情逸致,安然居于家中?”
赵匡胤望着眼前的二弟,难得面露悦色,语气中带着几分豁达与洞见:“哈哈,二弟啊,你们终究未能全然领会陛下的宏图伟略。
成、凤四州之地,陛下心中早已布下棋局,志在必得,任谁也无法撼动分毫。
那些文臣们若真有心为国,何不将力气用在实处,多为前线筹备些粮草,岂不更为紧要?”
“兄长对朝堂风云,洞察秋毫,犹如下棋者胸有全局,却为何蛰居家中,不展宏图?观兄眉宇间隐有愁绪萦绕,二弟心中甚是挂念,不知兄长可否对弟一吐为快?”
赵匡胤凝视着眼前这个虽年幼却心思细腻的赵匡义,轻轻摇了摇头,唇边勾起一抹无奈的苦笑,随后悠长地叹了口气。
他缓缓言道:“吾弟聪慧过人,为兄心中所虑,岂能瞒过你?只是这朝堂风云变幻,我虽略窥其一二,却也不免陷入那‘既生瑜,何生亮’的怅惘之中啊。”
语毕,他眉宇间悄然爬上了几分难以名状的忧郁,仿佛夜色中悄然蔓延的雾霭。
这时,赵匡义眼眸微转,不由自主地以一种试探的口吻轻声问道:“兄长可是因杨骏之事,心中才这般烦扰不安?”
闻此消息的赵匡胤猛地自椅上站起,目光中满是不敢置信,紧紧盯着赵匡义,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你从何处得知这等消息的?”
“大哥,小弟虽年幼,却也非全然无知之辈。
禁军之中,流传着不少风言风语,皆道如果没有杨骏的话,此番去威武之事,怕是非你莫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