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就能打!”
迫击炮手语气斩钉截铁。
原来,民国初年本有正规的炮兵科,但随着北伐以来战事日益频繁,连黄埔的炮兵训练也越来越“成”
。
结果常常是一炮弹打出去,能偏出二里地。
直到后来引进普鲁士整训体系,为让炮兵能快掌握重炮操作、避免在战场上边打边修反而暴露阵地,才开始在部队推行“射表”
。
说白了,就是一本简易查询手册。
目标距离几公里、方向多少,按表一查,就能快设定参数。
上面写得明明白白:定装弹怎么打,分装弹用几号药包,清清楚楚。
这是当时最能快形成战斗力的成训练方法。
照着射表打,只需稍作修整就能命中目标。
只要炮兵识字、懂点基本原理,就能打得有模有样。
既省炮弹,更省时间。
国军的老炮兵都认得这东西,谁能想到,它竟一直被垫在桌脚下。
意识到射表的关键作用,龙文章立刻派人全线搜查阵地,把其他火炮的射表全都找出来,交给懂行的人尽快熟悉、调整参数。
绝不能让这些好不容易到手的重炮,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成了摆设。
此时,林译的先头部队已抵达预定进攻位置。
这支部队以湘籍官兵为主体,并补充部分俘虏以充实兵力,总兵力达三个步兵团,另配属一个炮营与一个工兵连,全面贯彻林译“湘人守湘省”
的建军理念,以凝聚士气、激斗志。
每团约有官兵三千余人,采用“一连三排九班”
的加强编制,下辖三个营共十五个步兵连,另设一个直属团部的反坦克连,配备六挺美制127毫米重机枪。
全团合计十六个连,每个连轻重武器搭配齐整,共装备9挺轻机枪、2挺重机枪与2门60毫米迫击炮,具备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
炮营则以轻型火炮为主力,编有一个107毫米迫击炮连、一个82毫米迫击炮连,以及一个美制75毫米榴弹炮连。
在当时的国内战场上,这样的火力配置堪称轻步兵部队中的顶尖水准。
他们的对手,是日寇第58师团所属的吉磨支队,隶属吉磨智元指挥。
该支队以第57旅团为基干,并配属一个山炮大队。
该炮兵大队下设六个炮兵小队,每小队31人,各装备两门75毫米山炮,具有较强的战场火力支援能力。
此役堪称“硬碰硬”
的一场较量,林译对此极为重视。
开战前,他特意强调:全体人员必须拿出破釜沉舟的决心,不计代价起猛烈攻势;只要能坚持二十四小时,后续部队一到,便能形成合围之势。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