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市集续燃大同火,蓝星文化遍南齐(1 / 3)

    时念望着西街尽头的“文盛之会市集”木牌,忽然明白——

    这市集不只是买卖场所,更是文盛之会的延续、十二国民生共鸣的落地。

    是“天下大同”最朴素的模样。

    没有国界隔阂,只有手牵手学编藤筐、换书共读、共饮热汤的温暖。

    文盛之会的余温未散,南齐各州府书坊已掀起蓝星文化热。

    那些曾被世家垄断的典籍、被寒门学子视为“遥不可及”的知识。

    随着《蓝星故事集》《蓝星诗词集》的普及,顺着驿路与码头。

    走进南齐的乡野、市集,将“知识平权”的种子,播撒到南齐每一寸土地。

    青州书坊。

    文盛之会落幕一月后,掌柜就把原本摆在角落的蓝星书籍挪到正中,木架贴红纸写着“蓝星赠书增至五百本/月”。

    这是寒门学子李二帮忙写的。

    李二穿蹲在书坊后院,给新运的书籍盖“青州赠书”印章,每盖一本都对着阳光照照,生怕印油沾了书页。

    “李二,这批书够五百本了不?”

    老周端着热茶走来,眼里满是欣慰。

    去年这时,书坊每月只赠一百本蓝星书,还总被世家子弟嘲讽“寒门读了也没用”;

    如今赠书量翻五倍,来领书的学子、百姓排到了巷口。

    李二直起身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笑着道:

    “够了周掌柜,三百本《蓝星故事集》、两百本《蓝星诗词集》,正好五百本。”

    “咱们在城东、城西刚设了两个蓝星读书角,得尽快送书过去,孩子们还等着读呢。”

    城东读书角设在废弃土地庙,李二和两个寒门学子搭了简易木架摆书,旁放青石凳。

    刚摆好,几个穿补丁衣裳的孩童就跑进来,最大的不过十岁。

    “大哥哥,这书能读给我们听不?”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怯生生问。

    她爹是码头挑夫,总说“读书是世家子弟的事”,可上次在书坊外听李二读“天生我材必有用”,就记在了心里。

    李二拿起书,翻开第一页轻声读。

    孩子们凑在他身边,都忍不住拍手。

    小姑娘忽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