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适配异乡俗,细备接待事(2 / 3)

p;乔章林率先开口:

    “念姐,晚晴想把牛郎织女改成北徐渔女与樵夫,我担心改得太彻底,失了蓝星故事原味。”

    晚晴也补充:

    “可北徐使臣多是渔民出身,讲渔女的故事他们才懂!”

    “要是还讲牛郎织女,他们未必能共情。”

    时念拿起宣纸,目光快速扫过,最后落在“平等相守”的批注上。

    这是之前整理蓝星故事时特意标注的核心。

    “咱们传播文化,不是生搬硬套,得接地气。”

    “牛郎织女的核心是打破阶层偏见、平等相守。”

    “改成渔女与樵夫,渔女反抗渔霸、樵夫因渔女的果然而生出爱意,最后靠双手过好日子,不也保留了这个核心吗?”

    她顿了顿,又道:

    “至于鹊桥改海月桥,反而更有新意。”

    “北徐使臣看到熟悉场景,会觉得咱们用心,也更愿意接受蓝星理念。”

    “文化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本土化适配才是最好的传播方式。”

    乔章林想起时念之前说“文化要让百姓懂、能用”,最终还是松了口:

    “你说得对,是我太执着于原味,忘了传播本质。”

    “就按晚晴说的改,我再补充些北徐渔俗细节,让故事更真实。”

    晚晴立刻笑了,拿起笔修改:

    “我这就加渔女织渔网的细节,比如她织的渔网有防滑结,是北徐渔民特有的手艺。”

    “樵夫上山时会帮她捡海边贝壳,串成项链送她,更有生活气。”

    陆襄也凑过来,指着纸页喊:“晚晴姨姨,我能画海月桥吗?我会画月亮!”

    晚晴笑着点头:

    “当然能,画好了贴在故事旁边,使臣一看就懂。”

    一上午功夫,“北徐渔女与樵夫”的故事就定稿了。

    乔章林把故事抄录在文化册“北徐篇”里,晚晴又加批注:

    【北徐渔俗:渔民以海为家,渔网需织……】

    时念看过初稿后,让晚晴送一份去礼部审核,确认是否符合对外文化传播要求。

    晚晴刚出门,吴婶就端着青花瓷碗走进来。

&nb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