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怡红院,没了往日的戏声弦乐,只剩锯木声、翻书声、笔尖划纸的沙沙声。
偶尔夹杂着“这里比例不对,再修修”的叮嘱,却比任何热闹都更让人安心。
天快亮时,模型区终于有了雏形。
大东抱着修复好的“张阿公竹篮铺”模型跑过来,褂子上明明沾满木屑,可眼里却闪着光。
“念姐!您看!竹篮纹路跟之前一模一样,屋檐还加了片小瓦片,比原来更精致!”
时念接过一看,微缩竹篮上细如发丝的纹路清晰可见。
屋檐小瓦片是青布剪的,沾着淡金粉,在晨光里泛着细光。
她笑着点头:“好,比之前还好看。”
文册区这边,晚晴和乔章林也完成了重抄。
新的《蓝星文化册》用青布重新装订,封面“怡红院赠”的绣字是浅醉连夜补的。
多了圈银线,更显郑重。
里面“苏家旧案”页,不仅补全证词,还加了乔章林从翰林院抄来的“泉州府旧档”片段,内容比之前更完整。
吴婶端来刚煮的姜汤,给每个人盛了一碗:
“快喝点暖身子,天快亮了,一会儿就要入宫了。”
众人捧着姜汤,望着模型和文册,虽满脸疲惫,却都笑了。
大东眼角还红着,凑到模型前轻碰渔民人偶的衣角:“总算赶出来了,没耽误事。”
时念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又看向案上那片带脂粉味的文册碎片,指尖轻轻攥紧。
但此刻不是追究的时候,文盛之会才是重中之重。
“收拾东西,准备入宫。”
时念扬声喊道,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晨光透过檐角灯笼,落在修复好的模型和文册上,映得满院亮堂。
大东扛起装模型的木盒,乔章林抱着《蓝星文化册》,浅醉、晚晴、素心跟在后面。
吴婶往每个人手里塞了个鸡蛋:
“入宫别紧张,咱们的东西最好,定能让使臣眼前一亮!”
队伍浩浩荡荡往皇宫走,青石板上的脚步声混着晨光,格外轻快。
辰时的晨光刚漫过皇宫朱漆大门,延庆殿的鎏金铜铃就被风拂得轻颤。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