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女建议,凡在从良岗位上满三年、无过错者,可凭雇主开具的品行证明,直接向县衙申请脱籍,由县衙核查后报州府备案即可,无需再经层层审批。”
时念语气恳切,想起浅醉脱籍时的波折,补充道:
“就像怡红院的浅醉姑娘,当年为了脱籍,跑了州府、县衙整整半年,手续堆了半尺高。”
“若流程能简化,更多像她这样想靠自己过日子的人,就能早日摆脱贱籍,堂堂正正做人。”
南齐帝指尖在案上轻轻敲着,目光落在《怡红民生建议册》里“浅醉脱籍记”的批注上。
那是陈立威附在奏疏里的细节,写着浅醉脱籍后,主动帮怡红院其他姑娘整理手续,还帮街头乞儿申请义庄安置。
他微微点头,语气带着认同:“此策可行。”
“贱籍之人多是苦命人,简化流程既能收拢民心,也能让他们安心做工、纳税,于南齐有利无害。”
时念悄悄松了口气,继续道:
“第二策,地方书院设寒门补贴。”
“各州府官学接收寒门学子时,经身份核实后,朝廷可补贴半数学费;”
“若是成绩优异者,可全免学费。”
“民女见过不少学子,因束脩太贵,只能在窗外偷听课程。”
“更有像王思哲那样有才华的学子,差点就因没银子读书埋没了。”
“怡红院虽能赠书、设抄书点,却难补学费之缺,唯有朝廷牵头,才能让寒门真正有书读、有出路。”
这话刚落,御书房内的气氛瞬间沉了些。
南齐帝从博古架上取下一本泛黄的国库账本,指尖拂过上面的赤字。
“时念,你可知南齐去年大旱赈灾、今年修缮河道,国库早已空了大半?”
“补贴学费是长久之事,每年需耗银数万,眼下实在无力推行。”
“待国库充盈些,此事倒是可以再议?”
时念心里早有预料,却还是忍不住补充:
“陛下,南齐的根基为民,民强则国强。”
“今日省下学费银,他日若因寒门无出路引发流民之乱,朝廷恐需耗更多银两安抚。”
“民女虽知国库紧张,却仍盼陛下能匀出些银两,先在盛京、永州两地试点,观其成效再定后续。”
“哪怕只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