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哟,超了?!(3 / 4)

解答。

    经过一番沟通,高振东大概明白了这个工件台的基本路线和原理,高振东要求的精度,没超出各位大师傅的能力范围,也没玩别的花活儿或者高科技,差不多就是用机床减速机构实现的精确运动控制。

    减速机构说起来是减速,根子上就是按照一定比例改变运动状态,其实可以用于不同的用途,力矩缩放、尺寸缩放、运动状态缩放等等,都行。

    宏动用的齿轮,微动用了丝杠,三轧厂的大师傅们通过精心的设计,让齿轮组、丝杠等等巧妙配合,实现了对工件台的运动的精确定位。

    在日后不算精确,这个时候可就很精确了。

    对于这个东西,高振东既没有要求运动速度,也没要求定位速度和稳定速度,这让大师傅们做起来需要顾忌和考虑的东西就更少,目标既明确又纯粹。

    那些指标,是自动化生产需要的,但是高振东现在并没有考虑那个,和PCB与焊接不同,IC这个东西整个产业规模暂时还达不到,生产那么快干嘛。

    先解决有没有,参与人员经验多了信心足了,再继续改进就是。

    高振东前世,我国77年搞的接触式和接近式光刻机,也是手动的。

    高振东看着手上的工件台参数表,他这个时候,有一点感受到别人面对他的时候的感觉了。

    那就是惊喜,我本来没想要这么好的,怎么你就拿出这么好的东西出来了?万万没想到啊。

    “易师傅,这个移动标准差和移动平均差,你们已经做到1.5μm了?”高振东语含惊喜。

    移动标准差决定了光刻线宽,移动平均差会影响套刻精度,这两个指标,是高振东在这一块最看重的,而别的指标都往后稍稍。

    易中海和所有的师傅对望一眼,面带自豪。

    “是啊,我们搞了一下子,大家合计了一下,觉得以手上的条件,加把劲,其实能搞得更好。于是大家各自想办法,拼了老命的把这个降到了1.5,想来对你们来说,应该是有用的。”话说得朴实简单,但是其中过程的艰辛应该是不少。

    看着易中海在工件台上一阵操作,现场的验证了1.5μm的运动精度,高振东一拍大腿:“这可太有用了!各位师傅,这么说吧,你们已经实现了我下一步想要达到的精度目标,是大跨了一步啊!谢谢你们!”

    说完,高振东后退一步,给大家行了个礼,然后抬起头来。

    “各位师傅,我在此宣布,特种工艺工件台课题,原理样机基本成功,可以转入下课题研究的下一阶段,谢谢所有参与者的辛勤劳动和艰苦付出。”

    各位师傅齐齐鼓掌,这位高总工为人,那真是没得说。

   &nb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