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日元升值8.3%(/240)
净收益 = 7.5% + 8.3% -匯兑损失 ≈ 12%
关键:资本通过远期外匯合约锁定匯率规避还款风险,提前锁定15%+收益。
二、股票市场坐庄操作(以索尼为例)
四步控盘手法:
a[吸筹阶段] --> b[拉升阶段]
b --> c[製造概念]
c --> d[高位出货]
1. 吸筹(1982-1983)
通过野村证券等日本券商分仓买入索尼股票,均价5000日元/股,累计持股5%。
利用员工持股计划和企业交叉持股掩护建仓。
2. 拉升(1984)
联合投行发布报告:“索尼walkan顛覆全球消费电子”(真实需求+泡沫预期)。
-用股票质押融资加槓桿,將股价推至8000日元,pe从15倍升至40倍。
3. 概念炒作(1985)
-推动媒体宣传“日本半导体超越美国”,配合三菱收购硅谷企业事件,股价飆至12000日元。
4. 出货
-通过大宗交易向日本寿险公司溢价转让股票(溢价率3%),套现离场。
获利计算:
` ÷ 5000 x 槓桿2倍 = 280%收益`
三、房地產投机资本结构设计
典型地產基金架构:
国际资本(gp)出资10%
日本银行提供土地抵押贷款(90%)
收购东京银座地块(100亿日元)
3个月后重新评估地价150亿日元
追加抵押贷款45亿 收购新宿地块(循环放大)
盈利点:
-地价年涨幅30%,资本金年化收益:
` x 10倍槓桿 ÷ 10亿本金 = 500%`
退出方式:
1985年將资產包出售给三井不动產(溢价40%),或打包reit在东京上市。
四、金融衍生品组合拳(以国债做空为例)
做空日本国债(jgb)战术:
1. 借券拋售
-支付10%保证金借入10年期jgb(面值100亿日元),按98%价格拋售得98亿现金。
2. 製造恐慌
联合对冲基金集体拋售,散布“日本財政危机”消息,引发散户踩踏。
3. 低价回补
当价格跌至90%时,90亿回购债券归还。
4. 利润结算
毛利润:98亿 - 90亿 = 8亿日元
扣除利息和手续费后净收益≈6%(年化72%)。
配合操作:同步买入日元看涨期权(行权价230),当匯率突破200时期权收益超300%。
五、政策套利经典案例:三菱收购洛克菲勒中心
联合银团国际资本的双收割:
1. 第一阶段:推动收购(1985)
未来高盛的操作是这样的,向三菱集团推荐“抄底美国地標”,估值13.7亿美元。
-资本提前1年在纽约周边收购关联地块(成本2亿美元)。
2. 第二阶段:贷款套利
-三菱以东京皇宫旁地块抵押,向住友银行借款14亿美元(利率4%)。
资本获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