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迴响
老洋房和南锣的生活,在宏大敘事的缝隙里顽强生长。
李小云学会了在肖镇难得不熬夜的周末清晨,为他煮一碗地道的本帮葱油拌麵,而不是压缩饼乾。
肖橙渝和刘震围每次回来,总会带来实验室培育的、能在低温下保持鲜艷的小盆栽,点缀著母亲的书房。
小志和小功鼓捣收音机时弄坏的保险丝,成了父子间心照不宣的“维修课题”。
那张见证过陆家嘴本票、红星厂地砖编號草图甚至火箭燃料舱减重报告的餐桌,更多时候摆著家常的醋排骨、醃篤鲜和小鱼儿爱吃的清炒时蔬。
肖镇偶尔会站在露台上,望著远处黄浦江的航灯。
耳畔不再是风雪中红岩车队的呼救,而是妻子书房传来的咖啡机研磨声、儿子房间断续的“嘀嗒”电码、厨房里锅碗瓢盆的交响。
这些声音,构成了他铁血征程中最坚实、最温暖的后方基地——一个名为“家”的新坐標。
他深知,自己用雷霆手段“搬迁”了1236家工厂,建立了六大工业基地,培训了百万工人。
而在五角场11號和南锣95號这方小小的天地里,一场同样深刻、静水流深的“家庭搬迁”与“精神传承”也在同步进行。
妻子从手术台转向了更广阔的医学讲台,小鱼儿小两口在生物科技的尖端开疆拓土,连两个“小王八蛋”也开始尝试理解父辈精密世界的语言。
这万家灯火中的一盏,与千里之外六大基地的灯火、未来长征火箭尾焰的光芒,在肖镇心中连成了同一片星图。
他肩上的担子依然沉重,但回头望去,那栋爬满绿意的老洋房,如同风暴眼中最寧静、也最坚韧的锚点,给了他继续挥斥方遒、为这个国家丈量新工业坐標的无尽力量。
家庭的变化,是时代洪流中最细微也最磅礴的迴响。
春节过后承梁带著郭惠怡和孩子们到了魔都植物园的家里,同样承勛也带著廖郁珊姑娘去了徐匯植物园家里,楚国民和王泽端同样也来了,一群人吃了小镇肖镇亲自下厨的做的一餐饭。
几个男人又在徐匯植物园老洋房的书房里会商了几个小时。
第二天承梁、承勛、楚国民、王泽端搭乘私人飞机直飞东京,那里承栋和承梁的大班霍建寧早已经带著联合银团的人准备就绪。
他们开始和国际游资、大投行干著同样的事情,而本土化套壳公司不要太多,又加上人种原因,资本潜伏还是要比北美和欧洲老钱们占有优势。
肖镇、陈雪茹和李小云之间,虽然有些事李小云给了面子,让陈雪茹有了“名分”,不过目前两个女人还是坚持了“王不见王”的原则,李小云可是把肖镇看得很紧的。
这两年时间也就去年12月肖镇陪著自己霍正业叔叔去参加神龙工业园三期投產仪式才跟自己新鲜出炉的“女伯爵”见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