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命令吧!”葛喻握紧拳头,“我们几个跟著您在实验室熬了那么多个通宵,什么样的难题没见过”
“好!”肖镇站起身,走到墙边的黑板前,拿起粉笔迅速画出航母的轮廓,“郭林,你负责组建数学建模小组,用计算机模擬船体在不同海况下的应力分布;葛喻,你带领材料组,重点攻克高强度钢的韧性难题;萧澈,蒸汽弹射装置的机械传动系统就交给你;任我行,你协调各小组的数据整合,確保设计参数的精准对接。”
“是!”四人齐声应道,声音里充满了干劲。
“记住,从现在起,所有工作严格保密。”肖镇神色严肃,“这不仅是技术攻坚,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你们的每一个计算、每一张图纸,都关乎著国家的海防未来。”
夜色渐深,书房的灯光依旧明亮。肖镇看著几个学生围在桌前热烈討论的身影,仿佛看到了多年前自己在科研道路上拼搏的模样。他知道,有了这些得力助手,701工程虽然前路漫漫,但多了几分胜利的希望。
窗外,月光洒在庭院里,为这场即將打响的科研攻坚战,披上了一层静謐而坚定的光辉。
肖镇重新调整了整个航母预研设计工作的工作模块。
重新分配了工作,从滑跃更改成了电弹,常规动力和核动力並行的预研方案。
不过肖镇会先把蒸汽弹射作为教学课直接教给项目组的人,电弹就以实践教学的模式引导项目组开发出来。
要是按照之前这些傢伙的慢节奏工作,何年何月弄出来,有点浪费他肖镇的时间。
强援到位即使没有那800多人,肖镇照样吃这701这头带毛猪。
之前的那批人,肖镇也没放弃,重新给这些傢伙们擬定了一边参与实践,一边继续深化培训。
老师都是现成的,至於他们能学到多少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老师,这是核动力团队整理的可行性报告。“郭林將文件放在临时办公桌上时,肖镇注意到他袖口沾著的油渍——那是在实验室调试小型核反应堆时留下的印记。
夜幕降临,五角场11號的书房亮起暖黄灯光,葛喻正在用投影仪展示新型钢材的微观结构,萧澈则在角落里反覆推演弹射轨道的摩擦係数,任我行敲击键盘的声音与窗外的风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
肖镇摩挲著墙上的老照片:1962年,他带著首批学生在戈壁滩搭建临时实验室;1965年,团队攻克潜艇消声瓦关键技术;1968年,郭林在他指导下完成国內首个小型核反应堆设计。
这些泛黄的影像,此刻都化作眼前跃动的鲜活身影。
“老师,舰载机起降甲板的风场模擬遇到瓶颈。“任我行的声音打断回忆。
肖镇走到计算机前,在复杂的流体力学方程里快速添加一行代码,“试试引入大气边界层理论。“
当数据曲线开始符合预期,几个年轻人爆发出欢呼,葛喻甚至將图纸拋向空中。
深夜,肖镇独自来到基地码头。
月光下,海面泛起细碎银鳞,远处隱约传来舰船的汽笛声。
他想起白天李小云挺著孕肚坚持参与烧烤会的模样,那个曾在他实验室打下手的女孩,如今已是航空电子领域的骨干。
还有西北试验场的“堵厕大师“们,那些在艰苦环境中迸发的科研灵感,此刻都化作推动701工程的强大动力。
回到办公室,肖镇在项目计划表上重重写下“第一阶段攻坚节点:9月30日“时间紧任务重,该过得基础数据,肖镇是一定不会错过的。这有利於调试他后面的设计软体。
窗外,玉兰树的影子在月光下摇曳,像无数双挥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