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基层的人员管理、税收管理明确化。然而,中华大地,幅员辽阔,人口登记工作量巨大,负责皇权统治的基层——县,人手有限,压力巨大。洪武时期,朱元璋对官员极度严厉,对于偷奸耍滑的官,一点儿也不手软,所以那段时间的黄册编制工作,还算是落实到位,统计数字也大致可信。
然而,之后各朝视皇帝的重视程度不同,黄册的编纂要么应付了事,要么干脆中断。从一些记载数字可以看出,有的县,几十年来上报人口分毫不差,没多一人,与没少一人。这很显然是官员偷奸耍滑,随便编个数字应付差事。而朝廷、皇帝关心的是相对变化,只要不比之前少了就行了,而真实的数字到底是多少,他们不关心,这样的心态导致人口登记流于形式。
根据《大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人口数口,弘治四年(1491年)人口数口,万历六年(1578年)人口数口。从明初经过了差不多两百年,人口居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可见人口登记全是表面功夫。
朱元璋进行人口登记的重点是税收和限制流动。人口登记工作,将百姓分为不同的户籍,譬如民户、军户、匠户和灶户。前面三个很好理解,所谓灶户就是以煮盐为业的人户。这四种户籍中,最为复杂的就是匠户,根据不同的行业,还可以细分到泥瓦匠、木匠、纺织、印刷等等。
这样的户籍规定,当然不是为了让老百姓都有一技之长,而是为了朝廷的赋役,目的是确保军队补给与政府差役的完成。自古以来,朝廷的用度都出自百姓,要么来自农作物征收、商品税收,要么来自劳动力使役。
明代的这种匠户的划分,为的就是劳役的承担。朝廷要修宫殿、疏通运河、打造战船等等,这类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作,很大部分可以由一般的民众或者军人承担,但其中的技术性工作,则必须由有一定手工业技能的匠户来担任。
可是这种匠户的分类并不是按人,而是按照户来分的。这就意味着,一个家庭所从事的行业是时代继承的。一个人出生在什么样的户籍家庭之内,他就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朝廷只要能够征召到足够的工匠,完成既定的任务,它并不关心匠户的后代对于所归属的职业是否感兴趣,是否擅长这一职业。当然,只要能够满足朝廷的使役,它也不关心一户之中其他成员,不干涉他们做事的自由。同时,在实操过程中,代役也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