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结庐守制(2 / 3)

题。

且说贾环和铁虎策马入城,回到下塌的客栈,将马匹交给小二照料,便径直回了房间。

“三爷回来了!”平儿正无聊地坐着发呆,见到贾环回来,顿时美眸一亮,马上迎上前替贾环脱去了披风,又打来热水替他温柔地擦脸,如今两人也算是相依为命了。

贾环微笑道:“无聊便到街上走走,不必在这里闷着的,你是知道我没那么多规矩的。”

平儿甜甜一笑道:“早出去逛完了,附近也没什么好逛的,人生地不熟,太远的地方我也不敢去,对了,三爷要的邸报我买回来了,就搁在书案上。”

贾环点了点头道:“改日带你到夫子庙、莫愁湖那边走走,那里热闹。”一边说一边走到案后坐下,拿起案上那份邸报来阅读。

平儿心中一甜,端来一杯热茶,然后便坐在旁做针线活,对她来说,如今守在三爷身边就是一种幸福。

所谓邸报,又叫邸抄或朝报,最早出现在秦朝,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那时各郡在京城都设有办事处,唤作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长官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驿道,传送给各郡长官。

所以邸报一开始只是地方长官专供的朝报,属于内部消息,民间百姓是没有资格读的,但发展到后来,邸报越来越普及,倒是成了民间读物了。

譬如大晋,内阁会把皇帝的诏书、朝议内容、大臣的奏本等,张贴在东华门外的宫墙上供人传抄,就是所谓的“宫门抄”,商人们把这些内容刊印成邸报发散到全国,以此来赚取利润,而朝廷也省了一笔开支,可谓一举两得。

由此可见,大晋目前的风气还是很开明的,主动公开政治动向,并且允许民间议政。

言归正传,且说贾环拿起今日这份邸报,

贾环心中一动,贾元春十五岁入宫,至今差不多五年,刚好二十岁,倒是正好对应了曹公给她写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开处照宫闱。接下来贾家就要进入“鲜着锦,烈火烹油”的阶段了。

这次鞑子突然叩关南下,打乱了乾盛帝夺取兵权的计划,被太上皇治得死死的,如今突然立贾元春为皇妃,也不知是真的对后者动心,抑或是认怂,借此来向太上皇表示臣服。

当然,这也很可能是乾盛帝用来麻痹太上皇和旧勋贵集团的障眼法。

“三爷,近来朝中有什么大事发生吗?”平儿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问道。

“荣国府要出一位皇妃了。”贾环随口道。

平儿吃了一惊道:“谁?是宝姑娘吗?不对,今年的选秀已经取消了,难道是……五年前入宫的大姑娘?”

贾环点了点头,平儿喜道:“不得了,大姑娘竟然成了皇妃,那三爷岂不成了……”

平儿本来想说岂不成了“国舅”,不过一想到贾环和王夫人的关系那么僵,而贾元春则是王夫人的嫡长女,连忙把话吞了回去。

贾环并不以为意,因为贾元春即便当了皇妃也改变不了贾家最后倾覆的命运,如今不过是“鲜着锦,烈火烹油”罢了,正所谓烟易冷,虽然绚烂,但却十分短暂。

贾环继续看下一条,却是关于兵部尚书杨高出任辽东经略的消息,此刻,这位杨尚书正在调兵遣将,厉兵秣马,初定于明年开春出兵。

十天之后,在刑威的监督之下,守坟的草庐终于建成了,贾环搬了进去,从此,一边苦读,一边替赵姨娘守坟。

枫叶落尽,冬雪飘下,春红了又谢,不知不觉便到了乾盛五年的四月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