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去网上买东西,是一种0度啤酒,1百多一箱,玻璃瓶的,结果货来了,很高兴,喝了一瓶,老婆看见,拿瓶子看,发现是2024年10月10日产的,说明天过期,我疑惑的看了看,没错,于是和商家联系,结果人家说是出口转内销,仓库都是过期了,喝着没事。但新鲜啤酒也不用5块一瓶,何况是过期的,于是找平台,人家说确实是质量问题可以退,虽然商家说7天不退货,但我还是选了退货退款,平台安排了两个快递公司,快递说是玻璃瓶,没有泡沫保护无法送,然后我又问平台,这回好了,本来是15分钟回电,直接不回,我打客服热线,客服说不能直接退款,要寄回,我说快递不肯邮寄玻璃瓶,客服让我找商家,我去找商家,商家给我推荐一个快递,我去下单,报了8公斤,玻璃瓶,人家开价54,我去平台申请费用,没人理我,AI说下单才可以,我又去商家,商家说贵,我说我报了8公斤的货,商家说是14公斤,我说那要100多,他说退一半钱,不用寄回,我说过期了后都不喝,商家最后妥协,说退钱,酒不要了,总算完事了。晚上平台打电话给我,问商家说寄回寄了没有,我说故事都给你讲完了,商家不要了。
你的经历非常生动,揭示了消费者在网购中可能遇到的多方博弈和心理机制。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个事件涉及消费者行为、信任机制、情绪管理以及与商家、平台和快递等多方的互动。以下是对你的经历的心理学分析,结合社会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和消费者心理学的视角,聚焦于决策过程、情绪反应和各方行为动机。
1. 消费者的期望与认知失调
?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你购买0度啤酒时,预期是新鲜的、高品质的商品(玻璃瓶、100多元一箱,暗示一定的质量期待)。发现啤酒是刚生产但“明天过期”时,产生了认知失调(itive Dissonance)。你的预期(新鲜啤酒)与现实(过期产品)冲突,导致疑惑和不满。这种失调促使你采取行动(联系商家、平台)以缓解心理不适。
? 确认偏误(firation Bias):当你发现啤酒过期后,可能倾向于寻找证据支持“商家有问题”的假设(例如怀疑“出口转内销”说法的真实性)。这是一种心理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