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冲昏头脑,他们深知革命的道路还很漫长。在永顺城的天主教堂里,任弼时主持召开了军团联席会议,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方向。贺龙用树枝在地上画着地图:“我们要趁热打铁,向桑植、大庸发展,把湘西根据地连成一片!”肖克、关向应等人纷纷点头赞同,油灯下,他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映照着墙上的地图,也照亮了革命的前路。
深秋的湘西,寒意渐浓,但革命的热情却在这片土地上熊熊燃烧。红二、六军团的战士们分散到各个乡镇,帮助百姓收割庄稼,修补房屋,还组织了农会、妇女会,让贫苦群众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周球保带着五十一团的战士们在龙家寨一带开展工作,他们没收了地主龙老财的粮仓,将稻谷全部分给了村民。龙阿公捧着金灿灿的稻谷,激动得老泪纵横:“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这样的好队伍啊!”
关向应则忙着培养地方干部,他在永顺师范学校旧址开办了干部培训班,每天晚上都亲自授课。煤油灯下,他耐心地讲解革命道理,教大家识字写字。“革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他对学员们说,“你们是湘西的火种,要把革命的火苗传到每个村寨。”学员们认真地做着笔记,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革命的坚定。
苏小红所在的医疗队也忙得不可开交。除了救治伤员,她们还深入村寨为百姓看病送药。湘西山区多瘴气,不少村民患有疟疾、风湿等疾病,苏小红带着卫生员们采集草药,熬制成汤药分发给大家。在一个偏远的苗寨,她用针灸治好了一位苗族老人多年的腿疼,老人感动得用苗语连连道谢,还让孙女把最珍贵的银项圈送给她。苏小红婉言谢绝了,笑着说:“我们红军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要群众的一针一线。”
随着根据地的不断扩大,红军的给养问题逐渐得到解决。百姓们主动送来粮食、布匹、药材,有的还把自家的耕牛捐给红军。在永顺县城的集会上,一位中年妇女牵着一头黄牛来到募捐点,对工作人员说:“这头牛给红军同志耕地用,你们为我们打土豪分田地,我们也要为革命出份力!”这样的场景在湘西各地随处可见,军民鱼水情在烽火岁月中愈发深厚。
11月底,红二、六军团按照既定计划,开始向桑植、大庸进军。贺龙亲率红二军团为左路,肖克率红六军团为右路,兵分两路向湘西腹地推进。一路上,红军势如破竹,先后解放了桑植、大庸等县城,将湘西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在解放大庸的战斗中,周球保率部担任主攻,他利用夜色掩护,带领战士们攀上城墙,一举击溃了守敌。战斗结束后,他在城头升起了红旗,望着城中欢呼的百姓,心中充满了自豪。
此时的湘鄂川黔根据地已初具规模,成为长江以南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根据地内,土地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展着,贫苦农民分到了土地,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孩子们走进了红军开办的学校,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山谷间。工厂里机器轰鸣,工人们生产着武器弹药和生活用品,支援前线作战。整个根据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并不甘心失败。蒋介石调集了更多的兵力,对湘鄂川黔根据地发起了大规模的“围剿”。面对强敌,红二、六军团的将士们毫不畏惧,他们在贺龙、任弼时等首长的指挥下,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陈家河、桃子溪等战斗中,红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在一次战斗中,周球发为了掩护战友撤退,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周球保抱着弟弟逐渐冰冷的身体,悲痛欲绝。但他知道,弟弟是为了革命事业牺牲的,他的血不会白流。他擦干眼泪,带着弟弟的遗愿,继续投身到战斗中。苏小红在后方医院得知消息后,默默地为周球发烧了纸钱,她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照顾好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