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357章 朝堂点将(2 / 3)

而且经过多年相处,王旦对于赵滋两兄妹有了充分的认识。更体会了河北的不易,这次还真算是就事论事,他道:“臣知将在外,多有自主之权,然辽贼狡诈,来去如风,若大王在晋,虏进冀何如?臣书生耳,纵一死报国,恐社稷有失。”

并没有过分纠结,赵邦媛亲自去河东是对中枢权威的挑衅。已经比韩国华预计得要好多了。

平心而论,赵滋是有些隐忧,却也不怪她,他自己虽没有上过前线,却是知道兵事的,那种情况下,多拖一分都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只是这事儿在于契丹人有着绝对的机动优势,他去攻哪里,你还真是说不定。万一你不在河北,这段时间他就把大本营给捅破了呢?你再说了河北兵甲众多,上下一心,可事实就是真如王旦所说,没有大将领兵啊。

赵邦媛倒是有请求,以杨淮橘暂代,但问题是,这一提议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否决,甚至包括杨家的人。

开什么玩笑,你杨八妹就不说是个女娃子了。但在以资历军功为倚仗的大宋军队,充其量也就比曹玮强一点,和种世衡并驾齐驱,不是说你不是个少年英才,而是李继隆,崔彦进,尹继伦尚在,实在不行还有尚不足七十的曹彬和潘美,河北直面辽军,又是开封方向最大的屏障,你让这些朝廷中枢怎么敢交给这么一个小将?

但这正是赵滋今日生气的一个原因,因为他也不是一定会用杨淮橘,而是发现他尽心力改造的朝廷,还是不可避免再搞什么异论相搅。

是的,赵滋这几年可不能说什么都没干,他深深觉得大宋朝原先那套制度真的是误人误己。咱对着别人说什么中原正统,内心要知道,其实远还没达到大一统的实力。那你搞出来这么多五花八门的官职,我一个皇帝都记不住。权责交叉只会不想扯后腿,哪怕一袋两袋还看不出来,埋下祸根之后,早晚会给你爆发个大的。

所以邦媛尽管很为他哥的效率生气,但也没有说他在朝堂上的改制是错误的。

绍隆八年,经过试点,赵滋正式将中书省,门下省合并,简称中书门下,设中书令一人为首相,参知政事和门下侍郎副之。

分别为寇准,吕蒙正和刚刚回来的李沆担任

而枢密院依旧负责全国武事,有枢密使一人,副使两人,曹彬再次为枢密使,而副相一人是温仲舒,一人则是一直在外的李继隆。

最高层权责统一之后,那紧接着就是六部,赵滋进一步明确,吏部主管全国大小官员考核,同时梳理大量重叠职务的官员名称,交由皇帝审核。差遣是差遣,官职是官职,以后不要再混着用了。尚书为苏易简。

礼部除了主管科举考试的一应事务,还负责皇室以及天下礼仪性的一些规范道德作用。同时负责天下文教工作,尚书为李昌龄。

户部和三司使倒是还一直保留着。但对权责也做出了分明,户部主管全国人口户籍和耕地统计,负责基础税收和徭役分派。而三司则盐铁专卖事务是收支事物。户部尚书是人品有争议但一向懂得货运的向敏中,三司使则是有些让人吃惊,因为竟然是宋太后的亲弟弟宋元振。

兵部也脱离了以往那种尴尬的处境,你就专管军械战马以及军纪问题。所以兵部尚书的人选也格外有意思,竟然是武勋家族出身的王承衍,当然也是太祖大女婿。

刑部都是争议最小的,除了继续完善送行统之外,他们还要负责全国死刑犯的人员核查。同时,管理牢狱,所以赵滋任用了老成的毕士安,也是希望他发挥余热。

只有工部,因为各种职能划分未全,暂时没定主官。

所以,朕整整花了两年的时间,甚至耽误了北伐,就为了把朝廷理顺,结果到了这个时候。你们明明看到前方有希望了,还是只想着一位怎么防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